在四川省的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由于语言、习俗等多种因素,当地学校存在三种教学模式:各学科均用汉语教学的普通模式;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学科均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一类模式”;把少数民族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学科均用汉语教学的“二类模式”。 多模式并存的教育格局,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而且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迅速发展。而与此同时,随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双语教师缺乏的问题日渐凸显。 “以前是愁没有学生,现在愁的是缺老师” 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易地育人寄宿制学校教学是“一类模式”。“用少数民族语言来学习,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增长了知识。”校长电都说,农牧区的家长们很认可双语教学,因为他们很看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好汉语,去草原外的世界多看看。 今年7月,四川省委十届六次会议决定,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全省的民族自治州、县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在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免除三年幼儿园保教费,全面免除三年普通高中教育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又是对民族教育的一大促进,而此前,甘孜州和阿坝州已经率先启动了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 “以幼儿园为例,国家免除了每生每年750元的保教费,同时给予每生每年600元午餐补助。农牧民送孩子上学基本不需要多少钱了。”马尔康第三小学校长曾萍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学校的附属幼儿园招生非常火爆,供不应求。 生源的突然剧增也发生在红原县藏文中学。校长华尔白说,2010年,学校在校学生还只有700多人,2013年免费教育实施后,迅速增加到1700多人,今年则达到1900人。 “以前是愁没有学生,现在愁的是缺老师。”华尔白说,学校以前的压力来自控辍保学,现在完全不担心入学率,老百姓到学校问得最多的是“娃娃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就是双语师资的缺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