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方言危机来了 下一代,乡音何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四川日报 张良娟 参加讨论

    一年前,《四川方言词典》在微博引发125万话题讨论量,一展四川方言的魅力。刚刚过去的10月,一本百年前外国人学四川话的教材——《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又一次在网络引发四川人的狂欢。
    熟悉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不过,书中有一句“万不可吃雷”却让网友迷惑。“这句话什么意思?”“万不可吃雷”带给网友们的困惑,印证着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及徐的担忧。从2007年起,他就开始为四川方言建立语音数据库——为四川方言录音并制作四川方言地图。“如果现在不记录,再过二十年,最地道的成都话可能都找不到了。”
    时过境迁方言一直在流变
    100年前,“万不可吃雷”在成都人的口中,是指千万别把事情搞砸了的意思。可在如今的成都话中,早已不见踪影。
    “教材中的四川话是百年前地道的四川方言,其中有10%我们已经完全不用了,需要语言学家来解读。”从成都追到加拿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廖志林才将1917年出版的《民国四川话英语教材》影印版从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中发掘出来。
    廖志林惊讶地发现,书中不少四川方言,自己需要对照英文翻译,才能准确理解其意思。“随着时间推移,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等社会变动,都会造成语言的流变。”廖志林说,书中“二孤格”、“三丁拐”分别指二人座和三人座的轿子,但是随着轿子的消失,这些方言也就消失了。
    周及徐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人口迁徙和语言流变中,为四川方言留下语音数据库。雅安、泸州、乐山、广元……8年来,周及徐和自己的研究生背着电脑、带着“电子声门仪”,寻找方言发音人,请他们对着录音话筒,用方言念一段字数为3500字的录音文本。
    方言发音人的条件看起来似乎有点苛刻。“首先要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年龄必须是70岁以上,要识字但是受教育程度又不能太高,以免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周及徐说,女性也被排除在外。“女性的语言适应能力太强了,容易被其他方言影响。”
    周及徐研究发现,若以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湖广填四川”为界限,明朝以来四川方言被划分为两个时代——四川方言南路话时代以及湖广话、南路话并存时代。
    南路话是语言学家对四川本土方言的称呼,讲话的口音跟现在的温江、崇州口音差不多。在明末清初的连年战乱之后,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填补了四川的人口空缺,很多人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他们所到之处,湖广话也覆盖替代了南路话,成为当地方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