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提高课堂有效性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我们也在不断努力,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您的这些建议很有意义。提高课堂有效性离不开科研,现在高校有些年轻教师认为授课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对科研工作有这样那样的怨言。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能否就如何搞好科研给大家提些建议? 刘:教师在业余时间搞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很理解年轻老师的实际困难。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资料,没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没有懂行的老师指导……,这些因素都会制约你的科研。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因素:有没有科研意识,有没有兴趣和吃苦的精神。万事开头难,科研也不例外。要写出一篇好论文,不知道来自多少天枯燥、繁琐、乏味的数据分析。所以,要搞好科研,一定要有科研意识,要有兴趣和决心,其他像时间、文献、学术会议什么的都可以争取或创造。 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原因很简单,教师的知识结构里,第一条就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不充足,做不好老师。现在知识更新日益频繁,身为人师,不可落后。学科知识来源有二:读书和科研。宋朝哲人黄庭坚曾说: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科研能丰富、扩展我们原有的知识,不断增加新知识。我以前曾把科研比作备“大课”,备“职业发展课”,把教学比作备“小课”。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了科研做背景,教学就能得心应手,不那么费力了。科研不仅不影响教学,还能促进教学,有助于教师验证教学理论和方法,反思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保持对教学的兴趣。科研能够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可以使教师在学术上永葆青春。Neumann(1992:161) 论述二者关系时也说“科研和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实际上,两者常常融合在一起。因为大学环境对教学、科研非常有利,能使两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This connection between their two roles to be mutually enriching,… that in practice the two often tend to merge and that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some sort of excellence in both areas.) 所以,理想情况下,教学应当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中产生灵感,科研促进教学。做科研和写论文须臾不可离的是经典、专著和期刊。有句话说,经典不读,根基不稳。读经典知渊源和传统,读专著知传承和发展,读期刊知前沿。读国外杂志上的书评是提高科研方向性、批判性、创造性的最好途径。当然,适当的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还要读几本关于科研方法的著作。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把一些核心刊物浏览一遍,以便及时把握学科的前沿信息。 科研道路上一般有几个必然阶段: 写书评,写综述,大型综述 (学科综述,如《西方语言学流派》《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等);用书面语料做实证研究;最后是开展大型的实证性研究。这几个阶段体现了科研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引进到创新的逻辑关系。 现在科研上有人一味强调计算和技术,文章技术含量很高,统计分析也很内行,但从头到尾读不到一点哲学解释和智慧的火花。我们在鼓励定量研究的同时,也要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只算出个相关关系、卡方就万事大吉了,还应该有人文的、富有哲理的解释,对支撑研究的理论框架也要进行反思。外语是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学科,有自己本身固有的特点。爱因斯坦就说过:“不是可数的东西都重要;重要的东西未必可数。”①(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does not necessarily coun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not necessarily be counted) 目前我们过于依赖定量,而忽视了定性分析。这种苗头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