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支撑互联网时代的翻译 “成就傅雷这样的大家要花多少本钱?(上海)南汇400亩田。”“上世纪50年代翻译一部《青年近卫军》,能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两件事为老一辈翻译家津津乐道。 靠什么来支撑互联网时代的翻译?“有深厚的双语基础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必需的。”文敏是《浙江日报》记者,译过库切、保罗·奥斯特等名家名作,她认为那些技术性问题总是能得到解决的。 与上图书馆、查词典等传统方式不同,网络提升了翻译的速度。文敏说,互联网上有各种词典,包括俚语这类的低俗语言。她常上一家翻译网站,只要一提问题,就会冒出世界各地的译者帮忙,不像当年傅雷要靠与国外朋友通信来解疑。 文敏曾参加美国一家翻译公司主持的团队合作项目,世界各国的翻译都有。在交流中,她发现美国翻译对互联网技术非常熟悉,她一度把对方误认为程序员。这样的训练有很多好处。文敏现在有了个人的微信公众号,技术操作上没有问题。 真正让文敏感到揪心的是“文学面临危机”,文学翻译界稿酬过低是一个普遍的认识。 谷歌在线翻译,提供超过500种语言之间的双向转换服务。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好事,能让不懂外语的大众,不必再像林纾那样依靠合译来了解域外风景。 “作为真正文学的语言,思想理论的语言,所具备的丰富的复杂性,是翻译机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生成的。”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韩少功认为,一字多译,这种表达方法的变化无穷,是翻译机望尘莫及的。 韩少功也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发现凡是说自己是“文青”的,一般被“灭灯”最多,这类人的确有些“讲话不着调,行为古怪”,他由此感叹:我们的文学为什么培养出这么一批奇葩?外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最好卖的,可能是《哈利·波特》吧?对于思想文化的真正热情,何时才能在我们的社会重新激发? 作为《爸爸爸》《马桥词典》的作者,也是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译者,韩少功还是相信:当生活、历史逼迫我们寻找答案,而很多问题没法得到解答时,我们需要向文学求教,需要向思想理论求教。 1997年3月,黎巴嫩驻华大使在颁发骑士级国家雪松勋章时说:“冰心女士在年轻时,就敏锐地听到黎巴嫩的思想家、作家纪伯伦的哲理和诗的呼唤。” 译者毕竟不是机器。在本次论坛的会场上,冰心的女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站着,举起“爱”“人”大字牌,想说明母亲生前的翻译,充满了对不同文化的同情、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