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金宇澄:我为什么要用方言写《繁花》(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辽宁日报 高慧斌 参加讨论

    要关注作家的个性
    辽宁日报:《繁花》胜在语言。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等上海作家也都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您如何看待同一地域的这些作家的创作?
    金宇澄: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安忆写《长恨歌》、陈丹燕写“上海三部曲”,还可以再列上程乃珊、王小鹰、卫慧等一群女作家,开创了某种“上海书写”的格局,而且统领了近20年之久。希望这格局有所突围,相信是很多人的期待。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王安忆用上海女人的务实与韧性来解读,陈丹燕从欧洲文化和殖民历史来破译。
    辽宁日报:也有人提出您作为上海作家,创作走了一条和张爱玲、王安忆等上海作家不同的道路,您怎么看?
    金宇澄:上海评论家毛尖说:她一直以为小说写上海,要用许多许多“的”,但《繁花》基本不用“的”,也写出了上海。这特点是我用母语(沪语)思维写这30万字,并且改良。评论家李敬泽也曾经说:老金如果不这样写,这书可能没人看。
    母语思维,文字改良,前人不会这样去做,韩邦庆写《海上花》,就像胡适先生说“我手写我口”,在不普及国语、普通话的年代,读者们对方言的辨识度和听力,都比当代的读者强,方言如何说,手就可以如何写,不必改良。到了张爱玲时代,已经讲国语了,她基本是用国语写,吴方言的写作,就闭幕了。但北方方言,仍可以一直写下去,因为早前的国语和以后的普通话,都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形成的语言,老舍和王朔都可以用北京方言写。《繁花》是在普通话早已普及三代人的当下,不论对话、叙事全用沪语的一种尝试,除去阅读的障碍,在语言上改良,以求得读者的注意,语言上下功夫,整个修订过程,是孤独的努力,我做了一件孤独的事,别人不会去做的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