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研究人员8月13日宣布,其开发出一种基于西班牙语的人工智能程序,可通过分析被测试者的微博、论坛帖子、社交网站的评论或者公开演讲,然后与心理学模型所提供的100个参数进行相关度比对,从而描绘被测试者的人格特征。 这套名为“人格洞察力”的评估系统在其网站上分析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篇演讲稿,得出结论是:“多数时候您非常自信,很少自责,很严肃,善于控制欲望,另外您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您有哲学思维,接受新思想,喜欢探索,抉择时名誉是考虑的决定因素……” 与阿根廷语言智能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在我国一款名叫批改网的智能批改英语作文在线服务系统已经广泛在大中小学使用。这套批改作文的语言智能系统,截至到今年5月21日已经批改作文超过1亿篇,批改网不仅是学习英语写作的网站,也成为全球最大英语写作的语料库。 语言智能中的一个小尝试:智能批改作文 事实上,与“人格洞察力”评估类似,批改网的工作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评判一篇英语作文的优劣有很多客观的维度,比如词汇丰富度、从句密度、搭配错误率等等。它不仅仅可以指出作者的语法错误,同时还可以提出写作意见,帮助作者提升英语写作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丰富,语言智能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在第二届中国语言智能大会上介绍,“语言智能”作为一个语言学科领域的专门术语,在我国使用时间并不长。他在2010年研究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时提出,2013年成立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之后正式在媒体使用。 周建设介绍,语言智能内涵很丰富,简单理解就是智能语言。智能语言是计算机具备的类似人类语言能力的语言系统。智能语言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开发理想的机器语言系统,让计算机代替人说话聊天、写文章和批改文章。批改网就是语言智能研发的一次成功尝试。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对于语言智能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大数据来源于人类编码、记录和分析语音语料的渴望和无尽的追求。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社交的广泛应用,人类获取语言数据的手段越来越多、速度大大加快、成本急剧降低,层次和尺度更为精细,语言大数据成为网络时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资产。 李德毅院士以谷歌翻译为例,解释其各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服务每天超过10亿次,使用人数每月超过5亿人。谷歌翻译还可用7种语言对图标或菜单进行即刻的准确翻译,对话模式由32种语言的翻译机器人来回沟通。而这些技术的实现,是谷歌利用大数据完成高度准确的自动实时翻译。 “当前人工智能不是要人工造出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脑,而是要用机器实现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情境下的人的智能。基于语言大数据,可望造出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聊天机器人、翻译机器人,也可望造出机器代驾的轮式机器人。”李毅德说,语言大数据是人类在不同语境、语用情况下表达思想的各种语言的原生态的碎片化,一切靠数据说话的大数据时代,丰富的语言数据是实现语言智能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