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他们曾这么写上海话——一个半世纪前的上海方言文字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文汇报 郭红 参加讨论

    借鉴汉字古老的反切法,高第丕决定创造一种有声母、韵母两部分的拼音文字。某一天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突然看到了汉字“門”,其简单的竖笔与横笔给了他灵感,在一个中国读书人的帮助下,1855年他创造出了与罗马字母完全不同的上海土音字。这种形式更适合于当时操上海方言的民众,完全不适合只懂官话或他地方言的中国人,也不利于外国人学习上海方言。这也就是后来为何又出版了以罗马字母拼读土音字教材的原因。
    提及晚清时期的吴语区方言文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1892年开始刊载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但《海上花列传》虽以上海的十里洋场为背景,其所用汉字记录的却是苏州土白。真正以汉字或其他形式来记述上海方言则要比这早30余年,那是上海文化史上不容忽视的一段。
    晚清上海方言的书写和一个中国出版史及晚清新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密切联系在一起——1843年进入上海并创办墨海书馆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1843年之前,伦敦会在广州的传教士马礼逊及在东南亚活动的米怜、麦都思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方言,首先得到重视的便是他们在广州及东南亚所接触到的福建方言及粤语。麦都思在马六甲、雅加达等地的华人群体中宣教,在那里他已经开始使用福建方言。1828年马礼逊出版有《广东土话字汇》、1832年麦都思出版了英文版《福建方言字典》。在《福建方言字典》的序言中,麦都思提到新接触中国的西方人,所交流的多是华人社会的中下层,方言是最好的沟通工具。在1843年进入上海后,麦都思持续其方言宣教的方法,奠定了晚清及民国上海方言文字的基础,并对新教在上海周围地区及至整个中国的方言文字影响深刻。
    麦都思来到上海后,立即开始学习上海话,第二年即出版了《祈祷式文》,为近代传教士汉字书写上海方言之始。对上海方言的重视也影响了1845年进入上海的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和其他传教士。1843至1856年的13年中(麦都思1856年返回英国),这两人是传教士中以汉字拼写上海方言著述最多的两位。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来华传教士著作目录》(Catalogue on Publication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中所记60种各类上海方言著作中,有约18种是1858年所出。其中以麦都思和文惠廉作品最多。另一方面在新教进入上海的前十年里,以汉字书写上海方言成为传教士们的唯一选择。1843年五口开埠后,新教传教士进入了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同样面临着方言传教的问题,也在汉字、罗马字上有所徘徊,离上海最近的宁波选择了以罗马字母拼写方言,成为此后当地方言文字的主体形式。正是由于麦都思的引领,1855年之前上海未出现罗马字母等拼写方言的文本。
    但是自1855年以后,上海方言记录形式开始多样化。19世纪50年代初新进入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第丕夫妇、郏爱比、吉牧师夫妇等人改变了单一以汉字记述上海话的形式。一方面,新来的美国传教士开始热衷于罗马字母拼写上海方言;另一方面,借鉴汉字古老的反切法,他们又为上海方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拼音文字——上海土音字。虽然像高第丕、吉牧师夫妇等也有汉字拼写上海方言的著述出版,但是他们的际遇、观点与麦都思有所不同。麦都思进入上海后随着墨海书馆的创办与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较多,能够坚持用汉字书写上海方言。但是美国传教士进入上海后首先面对的是向底层百姓的宣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底层百姓识字的不多,认为以汉字书写方言不利于百姓识认,影响宣教效果。另一方面汉字拼写方言时也存在着语音、词义方面的问题,对此,郏爱比言到“盖中华文字虽繁,以其播土白,则当有缺少,于是假借杜造之弊出焉”(《善恶经》序),吉牧师也认为“以汉字写土白,辄多有音无字,即或借用一二字,殊不故与!”(《上海土白入门》)。还有一个和美国传教士本身有关的因素,大多数早期来华的新教美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之前没有受过严格的中文训练,进入中国后首先面对的就是中文口语及书写的学习。据高第丕夫人的日记所载,高第丕之所以要创造拼音文字,是因为初到中国的他在学习汉字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在福州传教的怀德1854年也提到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这是当时传教士热衷于使用罗马字母和创造各种拼音体系拼写方言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高第丕为首的几位美南浸信会传教士认为在宁波等通商口岸流行的罗马字母拼写方言也有问题,罗马字母并不可能表现出所有上海方言的发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第丕创造出了独特的上海土音字。
    高第丕受在印度传教的马士曼提出的“汉字的读音可以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和中国古老的汉字拼读方法——反切法的影响,他决定创造一种有声母、韵母两部分的拼音文字。某一天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突然看到了汉字“門”,其简单的竖笔与横笔给了他灵感,在一个中国读书人的帮助下,1855年他创造出了与罗马字母完全不同的上海土音字。
    创造出上海土音字后,高第丕等人出版了多种简易教材以便推广。1855年高第丕的《上海土音字写法》是帮助上海人学习土音字;1856郏爱比夫人(郏娘娘)的《善恶经》前亦有土音字的字母表;1861年秦佑还出版了两种《上海方言》(Dialect of Shanghai)小册子,则是直接以罗马字母拼读土音字。《上海土音字写法》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最为详细介绍上海土音字书写及拼读规则的文献。
    根据《上海土音字写法》所载,上海土音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只是在字形上借鉴了汉字的偏旁与笔画。每一个土音字都由“韵母”、“音韵”和声调三部分组成。书中字母表分为“韵母”、“音韵”两部分,“韵母”40个,“音韵”36个。首先必需指出的是《上海土音字写法》的一个关键问题:该书在字母表及“叙”中所有出现“韵母”字样之处全部是指今天所称的声母,“音韵”则相应全为韵母。1856年《善恶经》的字母表仍沿用这种名称。但在秦佑《上海方言》小册子中已经将高的“韵母”改称为“initial”,高的“音韵”改为“final”,1872年高第丕在他的以上海土音字为基础创造的山东登州字母《配音书》中,这两个词已经变为“上半音”、“下半音”。在清楚了这点之后,今天才能正确拼出他所创造的土音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