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巴西的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但语言沟通还是两国交流的一个瓶颈。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双方的官员和工商界人士说——“我们缺少翻译”。然而,不久前《巴中俗语谚语对照词汇》一书出版后,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这是一本精心编写的新词典。编撰者是84岁高龄的林长朝和他的老伴李妙娜,这本书是他们在巴西生活近30年的经验结晶,书中收录了2000余句巴西俗语和谚语,附有对应的汉语词句和解释,弥补了现有的葡汉和汉葡词典的不足。两位没有语言专业背景的老人,凭着满腔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中巴的“语言文化桥梁”。 葡萄牙巴西文学院终身院士索妮娅·萨勒斯称,这是一本“举世无双的先驱性巨作”。 轻松解读日常用语拉近中巴文化距离 1986年,林长朝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定居巴西,李妙娜则在巴西高等学府担任英语老师。两人开始自学葡语,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就能与巴西人流利地对话。语言是文化之根,文化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在国外学习当地语言,一定要学着体会当地人语言表达时的心情和感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语言,才能够与他们和谐融洽地相处。”林长朝回忆道,他从中国背来的3.4斤重的《葡汉词典》成了两人亲密的“战友”。用得久了,他们发现这本字典的“葡”指的是葡萄牙的葡语,而巴西人讲的葡萄牙语,无论是在用词还是在语法上,都受英语和西班牙语影响很大,与葡萄牙的葡语不大一样,尤其是俗语和谚语。 一次在商场购物,付款后店家突然说“morreu(去世)”,两人吓了一跳。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很忌讳谈论生死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对方解释后,他们才知道,这个词在此处表示“结清”的意思,用法虽然夸张但确实形象、好记。他们后来发现,不少约定俗成的说法不仅表达准确,而且从他们口中说出,会让巴西人感到格外亲切。 常年在巴西生活的林长朝夫妇发现,移民家庭从第二代开始就基本放弃学中文,因为孩子们普遍觉得中文太难,抵触情绪强烈。由此,他们产生了编写此书的想法。“中文有我们文化的根啊!我们能否改进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习变得更灵活、更贴近生活的实际呢?”林长朝说,于是他们便把巴西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记下来,通过轻松而充满故事性的方式解读这些词语,拉近了中巴文化的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