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名言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中国教育界大多数英语教育专家的警句是:不会开口说英语的英语教育,简直是失败! 很多时候,教育主管部门、英语教师,还有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英语的莘莘学子,对此观点保持默认。而不久前坊间所传,教育部要降低高考英语分数权重,则或多或少与此有关,因为逻辑很清楚:既然花这么多时间都学不好英语,还学它干什么? 但好与不好,其标准何在?哑巴英语就真的不好么?在中国,哑巴英语似乎成了英语学习者的一种原罪,只要是经历过大学英语学习的大学生,差不多都听到过老师们的叹息。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估计可以让大部分的大学生以后一辈子生活在“英语不好”这个标签的阴影里。 目前,改革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在此主旋律之下,国内教育界对所谓哑巴英语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一直很大,动作也颇多,上面所传的高考英语改革只是一个例子而已。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改革有点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味道。这是因为: 首先,哑巴英语一直是英语老师的心头之痛,过去十多年的英语教学改革,大多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此出版了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听说的内容。可是,很多年过去了,成效依然不显著,这就说明为了“说”而去教学是行不通的。 英语教育专家总是很喜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英语,而不是从社会、个人的需要来理解它。他们总是说:语言是活的,要会说才算是掌握英语。说得没错!但中国有上亿的人学习英语,有多少人需要会“说”呢?有多少人在拿到大学四六级英语能力等级证书之后有机会“说”英语呢?国家设立英语课程的目的无非是因为英语承载了大量的科技、文化、政治等信息,而我们需要这些信息,至于所谓的用英语交际,实际上还是次要的。 这种情形,跟中国的学校开设古代汉语和西方开设古希腊语、拉丁语等课程的目的是一回事。显然,学习这些古典语言不是为了口头交流,而是为了阅读古书,从而学习古代的文化、思想,和古典时代的大师交流,获取灵感、知识、智慧等有益的东西。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落后于西方,英语热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师夷长技”的现实需要。我们需要西方的先进科技、先进管理办法、先进思想,或者需要了解西方如何报道、谈论我们,这才是重中之重。至于使用口语交流,尽管重要,还算不上国家最需要的东西,也不是大多数学习者感到紧迫的需求。而且,就算国家需要,也有专门的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外语系为国家提供相关人才。对个人而言,不同专业、不同职业选择的人,对英语的需求也不一样,教育部门无需一刀切,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 其次,在现实世界中,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大都是以书面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要有效地获取这些信息,只需要大力培养阅读能力就行。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是比较容易的事情,无非是语法、词汇量而已,即所谓“哑巴英语”。凡是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有亲身体会,练听力、口语,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现在的英语教育,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听力、口语上面,事倍功半,不是失败是什么?因此,失败的不是英语教学,而是对于英语教育目的自身的设定。有很多理科、工科的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都是很强的,因为他们必须随时了解自己专业学科的研究前沿,而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不会“说”英语,或者口语很差,但这无妨他们的研究工作。这就达到了国家设立英语教育的战略目的。 因此,如果简化英语教学目的,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非英语专业),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理直气壮地提倡“哑巴英语”,则学生、老师皆会解放,老师不会觉得英语教育失败,而学生也不必为自己英语不能开口而自卑,同时国家也不会在战略层面上失去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当然,这样做并不是排斥学习听力和口语。这些是属于学习者自己的选择:以英语为专业者,自不必说,必须学好;爱好听力、口语的,教育机构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多样的选修课供选择。 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这句话用在英语学习上也适合:说话的归说话,哑巴的归哑巴。 (作者系四川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