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汪国胜 赵爱武:从地域文化看武汉方言(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语学报》 汪国胜 赵爱武 参加讨论

    一、码头文化给武汉方言蒙上了浓厚而强烈的江湖色彩
    老汉口原为汉阳下面的一个小镇,倚水而兴,其优越的水运条件吸引了各地行商坐贾,人们纷纷来此定居。明中叶起,汉口进一步发展成为沟通长江、汉水和洞庭湖三大水系的枢纽,②到明末发展成为繁荣富庶的巨镇。张之洞主鄂期间,轮船航运得以迅速发展,汉口进一步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转运港口。清代词人叶调元在其《汉口竹枝词》序中云:“汉口东带大江,南襟汉水,面临两郡,旁达五省,商贾麇至,百货山积,贸易之巨区也。”文中对当时汉口码头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一云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宫殿、花楼为八大码头。”“码头大小各分班,划界分疆不放宽。……横冲直阔途人避,第一难行大码头。”③据同治七年汉口镇图所示,从硚口到龙王庙汉水沿岸共建有码头35个。汉口开埠后,长江沿岸一批大型现代化码头开始修设,到同治末年长江边从龙王庙到武汉关建有新式码头16处。据1926年统计,汉口方面外国洋行经营的洋码头达87个之多。④
    适应码头发展和商业繁荣的需要,武汉周边邻县乃至外省流民、帮会成员大量涌入码头,寻求生存机会。每个码头都有首领,称“头佬”,码头上干活的工人叫扁担。各码头帮派之间械斗不断,因此武汉地区流行一句俗语:“码头是打出来的!”⑤码头文化带有很强的江湖习气,一方面讲义气,重兄弟情谊;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黑、赌、黄以及抖狠、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强烈的江湖习气给武汉人的日常生活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映到方言中,出现了不少江湖气十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充满江湖气的称谓语
    武汉方言中,有不少江湖气十足的称谓表达。比如,“青红帮”原指源于清代的江湖帮派洪门和青帮,长江航运是青红帮的主要活动范围。帮派组织一般以“兄弟”相称,故在武汉方言中留下了“青红帮”这个用语,意为“铁哥们”。又如:“拐子”原指拐卖人口的骗子,又指老大、大哥、头目。老汉口码头实行把头制,民间帮会中对老大称“拐子”,据说青红帮的黑老大就叫“龙头拐子”。⑥但武汉人却亲昵地称呼哥哥为“拐子”,又以“来子”称呼老二(二哥)。“拐子”“来子”都源于洪帮隐语。⑦武汉旧时儿歌唱“拐子来子,橡皮鞋子”,将兄弟间的江湖情谊用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嫂子”这个称谓和“拐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凡是已婚女性,武汉人均称之为“嫂子”,既表达了尊重,又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还有个词叫“梗朋友”,指称亲密无间的朋友。又作“梗脑壳”“梗乔子”。说文段注谓“梗”乃枌榆之一种。又谓方言,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梗。“梗”本指草木直挺不弯曲,今武汉方言中常将树木、蔬菜的躯干称为“树梗子”“菜梗子”。又有完整、完全、彻底之义。例如:
    (1)莫搞碎了,我要梗的。
    (2)这个老几活梗地是个糊糖。⑧
    用于人则为完整和亲密的意思。如:“俩个人梗得很。”⑨意思是说两个人的关系十分亲密,如同兄弟。正因为情谊深厚,所以这种关系当然是彻底的、毫无保留的。故而“梗朋友”不仅有亲密之意,亦有坦诚、不保留之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