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汪国胜 赵爱武:从地域文化看武汉方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语学报》 汪国胜 赵爱武 参加讨论

    Research on Wuhan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作 者:汪国胜 赵爱武
    作者简介: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中心(武汉 430079);赵爱武,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中心(武汉 435002)。
    原发信息:《汉语学报》(武汉)2016年第20164期 第59-70页
    内容提要: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和商业文化给武汉方言蒙上了浓重的商业色彩;码头文化是汉口商业文明的早期形态,它留给武汉方言的是浓厚而强烈的江湖气息;而商业文化的发展又是形成移民潮的关键,无论是早期的大码头时代,还是在后期的商业化格局当中,来自武汉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移民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移民文化给武汉方言带来了开放与融合的文化意蕴。正是上述三种文化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塑造了武汉这座城市,促成了武汉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武汉方言的特质。
    关 键 词: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武汉方言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北中西片语言问题研究”(编号:2015JJD740012)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武汉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编号:2014A01)的阶段性成果。
     
    武汉方言的主体是指长江以北汉口中心城区的方言,一般称“汉腔”。根据学者们的考证,以“汉腔”为标志的汉口话形成于明成化年间,它不仅融合了周边移民的语言成分,同时受到了北方话的影响。清末民初,三镇方言开始交融。20世纪40年代末,三镇合为一市,方言内部的差异开始缩小,逐渐形成统一的武汉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载体。①武汉方言是在武汉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通行的,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等,也在武汉方言的诸多方面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