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语义地图模型与汉语虚词研究 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是近年来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义学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语义分析方法,构建语义地图模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直观的图形揭示人类语言多功能模式的变异方式与相关特征,阐释不同的多功能模式背后的条理性与规律性。语义地图分析还可以有效地区分语素的多义性和同音性,可以直观地呈现不同功能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写语言变化的相应途径。目前汉语中借助语义地图模型解决汉语虚词问题的代表论著,主要有:张敏《“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的运用》(2010)、陈前瑞、王继红《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2010)、王慧萍、潘秋平《从语义地图谈“然后”》(2010),吴福祥《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2011)、吴福祥、张定《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2011)等。比如,副词的语篇衔接功能包括客观性衔接与主观性衔接,前者涉及交际过程中的各种事理因素,包括顺序、追加、情状等;后者体现发话人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主观认识,涉及到推理、解注、条件、转折等(张谊生1996)。如果用语义地图表示,就显得更加清楚直观: 毋庸讳言,运用语义地图模型来研究汉语虚词的功能与用法,形成与演化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不过,从已有成果所解决的问题、提供的研究思路来看,相信会有很大的前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