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虚词研究的具体成果而言,除了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之外,侯学超、张斌、朱景松分别主编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①;21世纪初还出版了《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②。至于陆续出版的各种虚词研究著作,数量更是十分可观,比如,现代汉语介词研究著作就有③: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1996)、傅雨贤《现代汉语介词研究》(1997)、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2002)、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2003)、周文华《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2011)、李德鹏《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2011)、万莹《相似介词“X”与“X着/了”比较研究》(2013)等。现代汉语副词研究著作则有: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2000、2014修订)、周小兵、赵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2002)、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200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2004)、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2008)、杨德峰《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定量研究》(200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分析》(2010)、史金生《现代汉语副词连用顺序和共现研究》(2011)、邹海清《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功能研究》(2011)、季薇《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2011)、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句法语义研究》(2011)、高顺全《多义副词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研究》(2012)、张则顺《现代汉语确信副词研究》(2015)等。至于发表在各种专业杂志、学术期刊与论文集刊中的虚词研究学术论文,以及硕、博士论文,更是多到难以计数。 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定式,作为汉语表达的基本语法手段之一的虚词,必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方式、速度和作用、结果有所不同。30多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用乃至语音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新词新语的不断产生不同,语法变化尤其是虚词变化,相对隐蔽、缓慢而不易察觉,因而很容易被忽视。所以,这些年来,研究新词新语的论著很多,研究当代虚词变异的论著就很少。其实,语言传播的方式已发生了重大改变,特别是网络交际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得大量特殊的甚至临时的语法手法能够迅速在语言交际中被模仿类推而广为接受,从而导致汉语表达方式,包括不少虚词的用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一些细微的变化就会从量变转向质变。如果仔细比较一下30年前后的虚词用法,就可以清楚看到,当代汉语虚词在性质与范围、功能和特征、作用与功效、发展和趋势等各方面,都已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近15年来,当代汉语虚词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这些年来,语法学者在研究虚词用法和探索虚词演化时,尽管也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当代汉语虚词的发展与变化,其中有些个案分析还十分深入,但是,有意识地对当代虚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化规律进行成系统、多角度的考察与研究的,迄今还相当少见。 经过深入调查与多方比较,我们认为,这30年来当代汉语虚词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语法功能的扩展化和中和化;(2)表达作用的细化、转化和主观化;(3)常用虚词的构式化与标记化;(4)新兴虚词产生与流行的快捷化与简易化。然而,目前出版的虚词词典、撰写的语法论著,乃至各种通行的对内、对外汉语教材,所涉及到的虚词部分大都是按照以往的观察编写的,还较少反映那些已经或正在变化的现象、用法和规律。这种状况对于当前汉语虚词的研究、教学和应用,都是不相适应的。有鉴于此,下面力求从多个角度切入,对当代汉语虚词的特征尤其是虚词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根据不同虚词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切入,分析当代汉语虚词变化的性质与特征、规律与作用、动因与机制,着重对那些变化比较显著的、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变异现象作一个宏观的概述;尽可能地揭示当代汉语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标记词,以及准虚词——方位词、趋向词的发展趋势与当前课题,为广大的虚词研究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研究生探究汉语虚词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