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标记化理论与汉语虚词研究 所谓标记化,这里不是指语言分析中有标记与无标记对立关系的标记(marked)现象,而是指一些实词或虚词进一步虚化以及某些短语逐渐凝固转化,成为小品词(particle)、标记词。比如时态标记“着、了、过”与结构标记“的、地、得”;再比如,话题标记“的话、而言、则已”与话语标记“你看、你别说”。比如,“中”本来只是个名词,由于经常后附于其他名词,逐渐黏着和定位就成了类虚词方位词,再向前虚化就成了持续体标记;而“给”本来是动词,降格为介词再继续虚化成为特定的焦点标记。演化途径可以标示如下: (17)位置居中>属于华中>躺在家中>留在心中>在运行中>正营业中 (18)给我一本书>交给我一本书>交一本书给我>给我交一本书>那本书给他交了>那本书他给交了>他把那本书给交了/那本书被他给交了 标记化过程也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比如例(19)“中”还是方位词,例(20)“中”就是体标记了: 2.6 元语言理论与汉语虚词研究 “元语言”(meta-language)这一概念来自现代逻辑学和语言哲学。塔斯基赋予其特定含义,“元X”就是“关于X的X”。客体层面是关于客观对象的表述,而元层面是关于语言表述的描述。表述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语言是对象语言、基本语言(primary language),而对这些表述客观事实的对象语言、基本语言进行称说、加工、调节的语言就是工具语言、元语言。基本语言是说明或表述命题的语言,元语言是指用于说明或评注基本语言的语言。元语言有四种基本的作用:标记话题结构;组织会话话论;评价命题论点;沟通交际渠道。沈家煊(2001)曾经对副词“还”的元语用法作过富有启发意义的阐释。而汉语中的一些插入语、关联词语具有相对丰富的元语用法,尤其是汉语评注性副词更具有各种元语用法,主要涉及标记作用、评价作用和关联作用等。比如“就”的评注功能的形成,就是元语化的结果。例如: 时间副词“就”形成以后,在表示时间的同时,又出现了限定范围的用法。例如: 在此基础上,在主观化的作用下,表示范围的“就”又引申出表强调的评注性用法。例如: 至此,动词“就”先虚化为副词“就”,再进一步虚化,由表时间、范围一直到转向了“不涉及话题内容的话语部分”——表示说话人对某种客观情况的主观态度;于是,副词“就”的强调主观情态的元语用法形成了(张谊生2000)。总之,副词的元语用法,几乎都是在语法化过程中,副词的人际功能或篇章功能进一步加强而形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