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语言生存的宏观生态环境 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既是动态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它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受到语言使用者以及外界的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等宏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Fill&Mühlhusler,2001; Mühlhusler,2003)。因此,语言意义的演变与进化不是自足的,而是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如果离开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的使用者去谈意义,“意义”就毫无意义。 首先,意义基因的演变与进化由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涌现,由此也就产生了新的概念需求。但是,因为受到语言自身的微观生态环境,即汉语正字法规则和语音系统特殊性的影响,已有词汇的意义不得不发生突变或变异来维持语言系统与外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现代发达的传媒技术也大大加速了意义演变与进化的进程。与语言的模因(Dawkins,1976)类似,意义的演变与进化也必须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复制才能够传承下去。媒介的发达程度与意义基因的传播和复制速度成正比。互联网的普及使突变或变异后的意义在新词中迅速传播出去,并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逐渐稳定下来,最终演变成为字典中的一条概念义。因此,每一次意义基因的突变或变异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每种意义基因的变体都负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其次,意义基因的变体能够在语言中得以复制和传承主要依靠语言的使用者。语言的本身不会发生演变,是人通过自身的行动使语言发生变化(Croft,2011)。模因论(Blackmore,1999;何自然,2014)认为语言模因的触发、复制与传播受到语言模因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规律以及模因宿主(人)的能动作用的影响。语言意义的演变与进化亦是如此。人处于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内部的语言心理表征的界面上,是人推动着意义的演变与进化。意义的演变与进化必须要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由于人类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在语言的变迁与发展中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总是以经济省力为最主要的法则,所以当认知和表达之间出现空缺,需要一个新概念来填补时,人们更倾向基于已有的词汇形式或语法形式拓展原有词汇的语义以表达新概念,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发明新符号去标记。 总之,如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因素一样,意义的演变与进化受到言内和言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汉字语符形式和语音系统的特殊性使汉语的语义系统被迫处于相对开放的状态。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加速了意义基因的突变或变异,语言的使用者对其广泛传播和复制,使意义的演变与进化成为可能,并使突变或变异后的意义基因能够传承下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尽管语言的意义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但是意义的演变与进化总是缓慢有限的。因此,只要发生突变或变异的意义基因个体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整个语义系统还是能够抵制突变或变异的影响而保持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