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林州桂林方言“子”尾的两种语音形式互为条件变体,它们出现的核心条件是[+高]或[-高]。两者对比,子尾声母的消失首先发生在具备[+高]的区别特征的音素后。同时,林州桂林方言的子尾及其周边语言环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林州桂林与林州城区的子尾存在系统性的对应。林州城区方言的子尾有[ǝɁ]与[lǝɁ]两个变体[3],它们出现的条件同样是“以词根韵母中最后一个音素语音特征的‘高’、‘低’而定:‘低’的(-Ɂ,-a,-ɔ,-ǝ)为lǝɁ,‘高’的(笔者按: ![]() 第二,在林州桂林方言内部,子尾与儿化[4]在语义功能上对比鲜明。子尾词常常表示事物粗大之义,多用于泛指和总称,语用上或无感情色彩,或表示消极嫌恶;儿化词常常表示事物细小之义,多用于小称或爱称,语用上多表示积极喜爱的色彩。例如: ![]() ![]() 因此,从方言间的系统对比和方言内的功能担当上,都可以判定林州桂林等地的名词后缀[ɔ]和[lɔ]就是“子”的具体存在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