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爽,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教育语言学。邹为诚,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语言学。 师范生在作为第二语言教师进行教学时,往往无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所学的语言学理论,或者是无法将实践得来的经验升华成为理论。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文章结构主要是:一、研究背景;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三、研究方法;四、研究结果;五、讨论;六、结论。 重复性教学是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法。文章认为重复性教学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了中介的作用。当教师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时,重复性教学可以帮助师范生排除多余因素的干扰,而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唯一的变化即学生上面。重复性教学也激发教师不断思考,不断运用理论知识,并且发展新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能力。 基于以上理论,作者进行了研究。其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重复性教学的效果和局限,其二是师范生作为教师,其学习行为的激发因素是什么。作者同时挑选了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设计,并对研究产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分析认为师范生的第一、二、三次上课出现的种种不足可以从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归纳,四个维度分别是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语言和学生学习。从文章的分析来看,“新老师”的三次上课中,其教学技能在不断增强,如教学设计方面,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使用教学素材时缺乏对“文本结构特征的分析”,第二次“新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有少数的能力并没有在三次上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如教学语言方面,“新老师”在三次教学中都存在“缺乏用英语解释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并没有在授课中得到改善。 总体而言,在三次授课中“新老师”的教学技能出现了六个方面的提升: 1、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现了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提升; 2、在教学活动方面,“新老师”由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到结合这一点设计课堂教学并提供“支架性帮助”; 3、在教学资料方面,“新老师”对教学资料的管理由无效到有效; 4、在教学设备方面,“新老师”对学生的需求从忽视到重视; 5、在教学指令语言方面,“新老师”的教学指令的针对性和简介性逐渐增强; 6、在教学反馈语言方面,“新老师”对学生的语言内容的敏感性逐渐增强,表达形式也渐趋增强。 另外,“新老师”依旧在教学设计、师生沟通、教学评估和教师语言四方面存在问题。 那么,这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首先,重复性教学的中介性可以促进师范生熟悉教学、课堂和学生,发展教学技能,思考教学问题;其次,重复性教学中,师范生的教学过程被其他教师所观察,其他教师的指导对师范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同伴力量和自我调节也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论文刊于《中国外语》2016年5月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卓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