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简介: 尹树广,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文章对马克思和本雅明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分析了他们在总体性语言观上的相同点。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他对语言的理解中所包含的实践唯物主义、总体性和批判性精神,关于语言交往实践的思想等等,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本雅明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传统中有其独创性的一面,在语言哲学中的总体性语言观上与马克思有很多相同之处。 文章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的总体性语言哲学;二是本雅明的多样化语言与可沟通性;三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本体论。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丰富而深邃,文章主要从发展线索、总体性特征、语言与意识形态及物与名的关系几方面进行了概括。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散见在各个时期的著述中,有几个阶段非常重要。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之前,除了曾经在《莱茵报》时期为言论和思想自由进行辩护,马克思主要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阐述了本体论层面的语言观,揭示了物、思、行、言、交往相互融贯的总体关系。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我们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认为无论思想还是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之后,马克思更多地批判交换价值生产体系和拜物教割裂语言、符号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还在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仔细研究了语言史,分析语言变化和遗存背后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物质、意识、行动的统一体,即总体,从而创立了他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哲学基本原则。他认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是内在于思维本身之中的一部分,思维中那些可以被表现的部分就是语言;同时,语言作为感性的自然界,也是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观点化的物质。 对于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语言不可以完全还原为意识形态,语言不能被仅仅视为意识形态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因为阶级并不是人类历史上一开始就有的。资本主义时代,只有在资产阶级逐渐获得统治地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的买卖关系才更多地反映在语言中,并且形成了一种阶级化的语言。 马克思还分析了物与名的关系,指出在阐述商品、货币、铸币和纸币符号化的根源和历史过程中,这些符号化背后有一定的社会实质。他反对物与名称的分裂,特别是反对名称脱离和掩盖与其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现实。 本雅明的语言哲学思想形成于1916年的《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那时候马克思的关于语言哲学的著作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可以说,本雅明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思想传统中具有很高的独创性。文章介绍了本雅明的几个重要概念和命题,通过这些概念阐述了他对物、语言、思想、行动之间可沟通的“整体”关系。包括:人的语言,物的语言,表达、表现即语言,人的命名语言,上帝之言、纯粹的语言和翻译,概念、词、真理、图像和文字,法律暴力、神话暴力、神圣暴力和历史时间意识。 在哈曼等人的影响下,本雅明形成了思、言、行、物、神可沟通的语言哲学思想,认为:语言即思想,但语言是思想的一部分;人通过命名实现物、整体、精神之间的可沟通性和交流性;翻译的功能是让多样化的、不完善的、有限的、多元的人类语言在流动中互补、协调和聚合,以便重新获得圆满的纯粹语言。 本雅明的语言哲学思想较早地批判了形式主义的二元语言观,借助神学语言学传统,把语言的本性看成创造、行动和显现;并且,还注意到了符号、时间、空间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是从哲学革命出发,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语言哲学总体性原则;本雅明则是借助神学语言学提出了他的整体性语言哲学,他的“纯粹语言”概念,并不是神学性质的,而是指语言的可沟通性和世界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本雅明反对的只是语言被彻底形式化和形式化语言的完全自主性,而不是泛泛地反对语言的形式化。 (本文刊于《哲学动态》2016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