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比较分析假设(cognitive comparison hypothesis,下文简称CCH)由笔者于2014年10月在我国第六届二语习得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该假设认为,在成人外语教学中,采用显性方式进行认知比较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简单地说,CCH包含了3点主张:(1)“比较”是成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活动;(2)“显性比较”较“隐性比较”更有成效;(3)除了形式层面的比较外,认知比较必不可少(文秋芳,2014)。 作者简介: 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教师发展、外语政策。 1 CCH的理据 CCH的上述3点主张来源于多种理论的支持,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比较”是发展各项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例如Marton & Booth(1997)的“变异理论”(variation theory)提出学习的本质是辨别(discrimination)和区分(differentiation),例如学会某个知识点,就要能够说出“什么是”,又能说出“什么不是”。很显然,做出这样的判断必然要有“比较”参与其中,否则无法做出“是”或“不是”的正确判断。Ungerer & Schmid(2008:11)指出,对某个现象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需要经历下列步骤:(1)选择刺激(selection of stimuli);(2)识别和归类(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3)命名(naming),其中“比较”是识别和归类的必要环节。Littlemore(2011:2)强调,参与语言学习的认知活动有比较(comparis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发现规律(pattern-finding)和混合(blending),但在这多项认知活动中“比较”更为基础。由此可见,“比较”是学习过程中多项认知活动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对相似现象和概念进行深度加工,建立有机联系(Gentner,2005)。教学要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比较”也应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外语教学当然不能例外。 社会文化理论指出,成人学习外语时,母语系统会潜移默化地起作用,无意识地成为二语学习的支撑点。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如果教师未明确指出,通常很难被学习者自己发现(Slobin, 2003)。笔者的亲身学习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学了10多年英语后,才了解到英语的“book”还包括中文中没有印上文字、由一叠白纸装订在一起的练习册(exercise-book)和笔记本(notebook);中文的“牙医”不包括在英语的“doctor”之中,英语国家的牙科不在汉语本族语者认为的“医院”里。Lantolf(2011)所倡导的概念型教学法,将显性教学列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主张成人的外语教学要从科学概念出发,然后才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文秋芳,2013)。虽然有关“显性与隐性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二语教学界久争未决的问题,但Norris & Ortega(2000)就这一问题所做的文献回顾表明,显性的语法教学,配以更多的交际活动,始终能够取得比隐性教学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