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多面稳定性、不变性这些效应,都体现了“本体是喻体”这一公式;用认知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映射的“不变假设”。 4)涌现。指感受是在大脑里以意象或称图象(picturing)的形式“涌现”出来。这就是说,从感觉发展为感受,上面提到的变化最后的结果会在心智中涌现为意象,或通俗地称为“脑海中的电影”(movie-in-the-brain)。美国心智哲学家Damasio(1999:9)说,“意识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获得‘脑海中的电影’”,即“大脑是如何在神经细胞回路中产生神经模式,并将它们演化为……意象性的”,这就是以意象或图象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感受。从隐喻来说,这样的意象或图象就是心智所呈现出来的喻体。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论述了以图象的关系来确定语言与世界的关联”(Mangin 2013);但大脑是否真会出现这样的意象或图象,几十年来一直有争论;近十年来,持肯定看法的学者如法国医生 Bartolomeo,他通过实验和对病人的观察发表了肯定的意见(Bartolomeo 2002,2008)。 感觉发展为感受就是在这四种现象中实现的,本体转换为喻体也就是在这四种现象中实现的。当喻体以意象的形式涌现出来,并由语言主体用词语将这个意象描写出来,写成“(U IS)M”之类的表达式,一个隐喻就生成了。隐喻是主体知觉与客体形式相互建构的结果。 5.结束语 隐喻的起因-发生-建构这些阶段是隐喻生成的不可截然分割的完整过程,前一个阶段充当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并对后来各阶段都产生影响,是前后渗透、互有制约、彼此促进的。 对隐喻进行的心理学的析解让我们看到,由“本体+喻体”构成的隐喻结构是分层次的。借用乔姆斯基理论早期的一个说法:分表层、深层。隐喻表层是它的本体,是人们感觉到的现象,通常是事物的外表形式或一般性状,表示的是人们习惯上规约性所理解的意义;深层是它的喻体,是主体赋予了自己意向性的期待和关切建构出来的,隐含有主体的寓意。对于隐喻的深层结构,可以借用英国艺术批评家 Bell(1913:3-5)一个很有影响的说法,称它为“有意义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意义”来自语言主体对本体认识的内心观念,是对本体深刻而独特的感受,通过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具有言此及彼的意义,是隐喻表达式的真意所在,是“意义”的真实涵意;正因为它是真意所在,隐喻表达式有时甚至可以隐去本体。乔姆斯基说:语言运用中的表层和深层是很不同的,深层“表达了句子的意义”,语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揭示深层结构所蕴含的语言的创造性和语义内容表达的下面所包藏的机制(Chomsky 2006:25-26)。看来这也是从心智研究隐喻的基本问题。当然,这只是某种意义的借用,在语言运用中深层结构不像喻体,一般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本文参考文献请参阅《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46卷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