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事物与本体有同一性,用以作譬,这就可以引起隐喻,成为隐喻的起因。隐喻的发生要涉及主体另一心智过程:隐喻是在对本体和拟议中喻体的认识过程中,在遗传的秩序感的引领下,通过心智里心物同构的作用发生的。隐喻的建构体现为本体的意象在心智里转换为拟议中的喻体的意象,形成“(显性或隐性的)本体+喻体”的隐喻结构;本体转换为喻体就是从对本体的感觉转换为对本体的心理感受,从感觉发展为感受的过程就是意识活动从最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一次格式塔转换。喻体的意象在心智确定后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得出一个“(显性或隐性的)本体+喻体”的隐喻表达式,这个隐喻就生成了。对隐喻生成全过程的考察揭示了隐喻所蕴含的语言创造性和意义表达所运用的机制。 作者简介: 徐盛桓,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相关信息: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心智哲学视域下英语辞格系统生成机制研究”(13BYY155)的阶段性成果,并在第八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2013年11月2日,开封)上做主题发言。 1.前言 隐喻是心智的产物。心智活动涉及许多心理活动,其中很重要的是感觉知觉活动。借助心理学关于各个感官特别是视觉形式的理论,能对隐喻从起因到最后的生成做出较为明晰的描述和解释。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感知的理论对隐喻进行析解,希望能比较细致地说明隐喻发生的过程,具体回答同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相关的如下三个问题: 1)直观地说,隐喻表达是一物喻一物引起的,这是隐喻的起因。那么为什么可以用一物喻一物? 2)一物喻一物的“物”原来都是物理事件。那么是如何从物理世界发生为一个隐喻表达的心智活动? 3)一物喻一物就是以喻体喻本体。那么本体-喻体是如何转换以建构出喻体,最后生成一个完整的隐喻表达的? 本体和喻体在心智里表现为概念运动;概念是从事物事件概括出来的认识;从语言来说概念由词语表征。因此下文“概念”、“事物-事件”、“语词(词语)”三个概念可分别用于指隐喻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本体和喻体,行文时不一一说明。 2.隐喻的起因:事物的“同一性” 表面上看,隐喻是以一物(事物、事件,下同)做喻体,以喻显性的或隐性的另一物(本体)。Lakoff &Johnson(1980:5)指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能以一物喻一物源于这二物有“同一性”(identity);人们的心理活动对这二物同一性的发现、注意、觉知和把握,这是隐喻的起因。 什么是二物有同一性?这可以用近代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W.Leibniz)著名的“不可分辨物的同一性”(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原理(Leibniz 1969:309)做出说明。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任意两个对象(如x 和y)是同一的,那么关于它们的任何陈述都是不可分辨的,它们在任意的公式中出现都可相互替换,表明它们有同一性。换句话说,二物有同一性表明它们是不可分辨的、它们在一定情境中可以相互替换。用公式表示是: 这是“同一物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ility of identicals);反过来,“不可分辨物也是同一的”,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