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语法研究中,“起来”被称为“准时态助词”(李临定1990,龚千炎1995),也被视为一种有标记非完全时态(Huang & Chang 1996),很多学者对其时态功能进行过探讨(黎锦熙1992,吕叔湘1953、1999,王力1985,Chao 1968,戴耀晶1997,Yang 2007等)。表示情状起始的“起来”有时只用“起”,在口语中有时用“开”代替(李临定1990,孟琮等1999)。“开”较少用在形容词后(刘月华1998)。从时态功能上看,起始时态“V+起+(N)+来”表示某一动态持续情状的起始,强调情状在起始点的状态改变,同时也指示情状的继续。“起来”主要有三种用法,即作述语、作传统意义的补语、作时态标记。此外,“V+起来”还有一种语义虚化、用在谓语之前的情形(参见吴为善2012)。作补语和作时态标记的情形有时容易相混;关于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成果,如贺阳(2004),夏小娟、刘芳(2005),赵志强、王冬梅(2006),Yang(2007),齐沪扬、曾传禄(2009)等。作补语的“起来”和作时态标记的“起来”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作补语的“起来”具有明显的结果和趋向意义,而表示时态的“起来”词汇意义不明显。第二,表示结果意义的“起来”能够使所言情状带有自然终结点,从而具有完结情状的特征,表示趋向意义的“起来”在目标一定时,也能够使所言情状带有自然终结点;而表示时态意义的“起来”本身不能使所言情状带有自然终结点(这不是说作为起始时态标记的“起来”不能用于完结情状)。动词后具有趋向意义的“起来”有时也用于无自然终结点的情状(如“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但所表示的仅是活动情状,并非状态起始。 起始时态“V+起+(N)+来”适用于动态、持续情状。“动态”是一种需要动力维持的情状状态(Comrie 1976)。起始时态所表示的情状在一个特定时点发生状态改变,孟琮等(1999)将其描述为“进入状态”,一般可以和修饰瞬间动作的副词(如“突然”、“顿时”、“一下子”等)共现。起始时态的参照时间与情状的起始时间重合,能够在上下文中确定。和可以带“了”、“着”、“过”一样,动态形容词(张国宪1995)作述语也可以带起始时态标记“起来”,但必须满足起始时态的时态语义特征,能够在上下文中确定状态起始点。由于用形容词表示的情状状态本身在“量”上有“凝结度”的区别(张国宪1995),在用起始时态表示时,有时带有表示渐变的修饰词语,如“渐渐地”、“缓慢地”②,这种例句在语料中并不太多。例①-⑥是含有起始时态“V+起+(N)+来”的实例。请看例句: ①直到我从英国回来……一眼望见了这鼓楼后身那废弃的铁钟时,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心一下子狂跳起来。(刘心武《钟鼓楼》) ②想到这里,潘秀娅爽性捂脸痛哭起来。(同上) ③他被烟呛住了,不禁咳嗽起来。(同上) ④这时薛师傅和薛大娘正把大拨的客人送至院门,席面上突然冷清起来——只剩下……(同上) ⑤车老四走了,詹王爷回过头又冲着桌灯发起呆来。(郭宝昌《大宅门》) 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引自吕叔湘1999) 通过例①-⑥,我们可以看出起始时态“V+起+(N)+来”的时态特性。例句所表示的情状都具有动态、持续特征。状态起始点在例中或是借助副词,或是通过相联句段表示出来。例①中的“一下子”、例④中的“突然”都有助于确定状态起始点;而例②、③、⑤是通过相联句段来说明状态起始点。对起始时态来说,参照时间与状态起始点重合,体现出说话人对相应于这一特定时点的情状状态的特殊关注。情状在起始点发生状态改变,进入新状态,然后延续。例④、⑥中的起始时态标记附于充当述语的形容词“冷清”、“暖和”之后,例⑥中的“渐渐”表示状态起始后,程度不断加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