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北疆草原的诗歌写作与文学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中国社会科学报 米彦青 参加讨论


    清代诗歌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诗史上重要的创作阶段。这一时期的诗作在中华多民族文学精神的辉映、浸润下,通过对汉文学传统的继承,使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学产生新的思想内容与发展趋势。在主题表达上,将北疆游牧文化的流动、新异、桀骜不驯的精神与农耕文化的稳固、保守、沉潜的精神相结合,城市文化也由此初见萌芽;在个体诗人的生命体验上,由自我观感对草原丝路文学进行创造性发挥;在艺术生产方式上,有力推动作者结构的多元化与诗歌表现方式的多维化。这些新质素与趋势尽管不够完善,但为学界全面、深入认识和评估清代诗歌对于古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的作用与贡献,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对于当下的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清代北部草原城市的兴起,伴随着草原游牧民族由单纯的游牧生活向半农半牧生活形态的转型,这其中的变迁主要有两点:一是从牧区乡村向城市的转变。这源于游牧民族选择定居生活,定居城市如丰镇、商都、集宁等;二是从固有的生活形态向政治文化中心的转变,代表性城市如五原、归化、绥远等。
    如果说,明代蒙古社会的游牧文化变迁只是初露端倪的话,那么至清代,蒙古游牧民族文化面对农耕文明的挑战与变迁,已经消弭对立,变冲突为交融,北疆游牧民族在居室、饮食等各个方面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蒙古族和汉族这两个主体民族在其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认同意识,而这样的认同意识也最终在北疆文化中体现出了复合型思维,即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认同其他族群的文化。
    贸易的繁荣带动城市的兴旺发展,游居此地的士子用诗歌记载了北疆兴起的城市景象。如曹一士《听弹塞上鸿》之受降城、顾光旭《五原》之五原、崇安《归化城偶成》之归化城、王錞《绥远城遇雨》之绥远、汤贻汾《丰镇观马市歌》之丰镇、王桢《丰川行》之丰川、董玉书《集宁路访古》之集宁、宝鋆《早尖后赴沙拉木楞》之红格尔苏木、延清《暮抵青岱》之乌兰察布察右后旗、斌良《商都杂兴》之商都、宋小濂《呼伦贝尔纪事》之呼伦贝尔,当然亦有康熙《边疆粮仓脱脱城》之脱脱城,等等。
    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诗人常常在作品中寄寓着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感受,有“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鲁迅《野草》),自然也有大悲苦。独特的体验带给诗人们的无论是生命的战栗还是灵魂的尖叫,都源于草原丝绸之路生活中的新异观感。毋庸置疑,这些满族、蒙古族、汉族诗人来到北疆地区的精神状貌和心理变化、对于新视野下的新的生命感受,事实上也是足迹未至北疆的诗人难以切身体验的。
    诗人们源于自身生命体验的书写,或许并不都是有深度的鸿篇巨制,但确实从一个新异角度把看似边缘化的主题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些主题包括:清代北疆主体生活者的生活起居与自然生态。而在其背后隐然透出的却是蒙汉民族礼俗文化、饮食文化、乐舞文化等在诗人心中融合后的贯通。这显然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意味。在这种融合中,不仅有了清代文学时代气象的氤氲,有了新的社会生活的浸润,而且有了以多民族心理为基础的新的心理结构。这些诗作以其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既增进了清代文学的思想深度,也体现了清代诗人应时而变,对传统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学观念进行的一种自觉、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一体性所赋予的使命感是此期诗人所固有的。如乾隆丁丑进士上海人曹锡宝作《秋塞杂咏》其一曰:“雄关高并太清连,终古风云壮北燕。山自朔庭环九域,城联辽海控三边。牧羝沙暖空榛莽,饮马泉清绝瘴烟。盛代即今虚斥堠,秋光满目覆平田。”上海是闻塞外而变色之地,但在上述这首未曾亲历塞上风云的诗人诗作中,对塞上风光和皇朝一统却是众口一词的称颂。清代北疆地区驿站、柳条边的设置将遥远的北疆与发达的内地联结起来,对于巩固清王朝在该地区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内札萨克各旗经济的发展,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诗人们对于国家政策和皇权话语的遵从,在作品中对于军台、边地的关注,从清代文学自身的发展上看,也有着扩大诗歌写作视野、勾连政事与文学的重要意义。古北口驿道是清代北疆军台诗作中写作量最多的。张埙《古北口》、王翼孙《自竿涧岭鳌鱼沟至古北口作》、永珹《出古北口》、张鹏翮《古北口遇雨》、李如枚《古北口晓行》、纳兰性德《古北口》等都是清诗中写古北口的佳作。
    清代北疆诗人群可谓诗人辈出、尽显风流。这一方面是因为北疆地大物博,赋予来到这里的诗人以层出不穷的新鲜感受;另外也是因为诗人群体庞大,诗人们以创作为乐事,以诗歌创新为旨归。北疆草原丝路上的诗歌创作不仅有力促进了清代边塞诗的发展,而且给清代文学的作者结构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一作者结构的变化极有力地促进了多民族文学融合。
    作者构成的变化除了带来文学创作语言的多样性外,也带来了描写对象的变化,更带来文化内蕴的思考。在北疆这个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来自五湖四海的诗人在常见的律诗、绝句之外,试图用更多种的广宣流布的竹枝词或歌行体来表达见闻,也尝试在典雅的诗语中融入口语化的各民族语言,也许这样的变化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但毕竟带来了时代的精神浸润和动力促进,在艺术生产方式上,有力地推动作者结构的多元化与诗歌表现方式的多维化。
    总之,北疆游牧民族的时代精神带给清代诗坛的豪纵之气,经由越来越多的各民族诗人共同表达出来后,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体系中呈现出它的独特性。所以,北疆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是清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草原丝绸之路诗歌的异质主题书写,以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表达,为清代文学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