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与宗白华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名家的“双峰”。从使用频率、理论建构和学术影响来说,比较法堪称宗白华美学的第一研究方法,是宗白华理论创新的方法“金钥匙”和言说“表征物”。因此,对宗白华美学的比较研究法加以探讨,挖掘、梳理并凸显宗白华美学思想建构的独特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全面比较凸显差异 在宗白华的美学著作中,比较研究法随处可见,并且运用极富变化,既有宏观层面对中西美学精神、风貌和特征的整体把脉和对深层规律的综合比较,如挖掘西方绘画与希腊雕刻、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的联系,强调技法对艺术特征的重要影响等;又有中观层面对中西美学流派及其呈现的精当概括,对艺术范式的注重和对审美实践的纵横比较,如将思想解放与艺术繁荣的魏晋南北朝和西欧的“文艺复兴”比较,将中国艺术意境划分为“情”、“气”、“格”三个层次,强调其与印象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西方艺术流派的对应关系;还有微观层面对中西美学命题、范畴和现象的具体比较,由此凸显二者的关联性及其差异,如借用中国古典诗歌诠释西方美学的“心理距离”、“静观”说,强调中国美学“离不开生命的表现”,更注重和谐与节奏,认为伯牙学琴的“移情说”比立普斯的“情感移入论”更深刻,用莱辛的“诗画”理论检视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般事实,但也存在“诗全是诗”、“诗全是画”的特殊情况,诗画分界并非如莱辛所言都是抵触性的,而是扩张、补充性的,强调“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诗和画的圆满结合”有利于生成“艺术意境”,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宗白华致力于“追求美学上最普遍的原理而不轻忽各个性的特殊风格”,希冀“在这东西两种文化总汇基础之上建造一种更高尚更灿烂的新精神文化”,主张“在比较中见出中国美学的特点”,强调中西美学的“差异性”远大于“同质性”,求“异”而不寻“同”是宗白华美学比较的核心倾向。坚持“中国的艺术与美学理论也自有它伟大独立的精神意义”,“对将来的世界美学自有它特殊重要的贡献”,突出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致力于挖掘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以寻出新文化建设的真道路来”,宗白华美学比较这种基调一生未变。正是基于此,宗白华倾心打造中国艺术独有的“意境”王国,强调中国画对“深深的静寂”、“华贵而简”、“生命的律动”、“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等的追求,细致挖掘中国书法中的生命美学思想,深刻分析中国艺术的虚与实问题,推崇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之美,区别于西方文艺复兴“浓郁华贵壮硕”之美。宗白华的上述论断见诸《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等美学名篇当中,挖掘和凸显中国美学的独特价值,影响广泛而深远。 跨学科比较追求融通 受德国老师、柏林大学教授马克斯·德索“艺术属于文化”理念的深刻影响,宗白华运用“艺术通观”的跨学科比较法,注重研究诗歌、绘画、书法、园林、乐舞、工艺美术等各门类艺术的“融通”之美,致力于“横向关联”与“纵向灌注”的有机统一,挖掘中外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探讨书法的笔画、绘画的笔墨、建筑的线条、音乐的节奏、雕塑的纹路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中相通的空间意识和美学旨趣。比如,宗白华认为,中国诗词、绘画、舞蹈、音乐、书法均注重“心源”与“造化”的对接,追求“道”与“艺”的共进与互补,具有共通的艺术意境,表征中国人独有的宇宙意识;中国画是建筑的线条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的有机统一,西洋画的渊源在于希腊的雕塑与建筑;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基于书法艺术独具的空间表现力,注重打造“灵的空间”,西洋画诉诸几何透视法,重视“移写建筑空间和雕像形体于画面”,等等。宗白华美学比较的这种融通意识和宏阔视野,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可并推崇。 宗白华美学比较追求“艺术融通”的观念由来已久,20世纪20年代与郭沫若通信时便声称,“要从哲学渐渐的结束在文学”,树立“宇宙诗”的毕生事业追求,致力于艺术经验和思想知识的弥合和互补,取通观视野看待审美与艺术问题。宗白华早年留学欧洲五年,恰逢西方美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从美的本质追寻转向分析美感经验,思辨美学衍生出经验美学、心理美学、科学美学、实验美学等,新旧范式交锋、更替和共处,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海德格尔、怀特海等众多美学大师的思想带给宗白华以视域震撼和学术启示,融通比较具备异常丰富的理论资源。宗白华早年旅欧期间就饱览罗丹雕塑、德国音乐、意大利绘画等大批艺术珍品,对中国古典园林、绘画、书法、出土文物及大自然的终身热爱,艺术式人生、审美化生存是他永恒的生活方式。经由传统艺术经验、西方美学思想和道佛文化的综合作用,宗白华审美比较的立场介乎“日常感性”和“哲理思辨”之间,特别注重从诗歌、绘画、雕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大量作品出发,强调艺术与生命的内通性,推崇各类艺术创作中“真力弥满”的生命创造精神,凸显艺术带来“纯洁的精神的快乐”,美学比较经常打破学科藩篱,具有浓重的融通色彩。 形而上比较注重思辨 宗白华的美学比较虽然重视艺术经验,但绝非碎片化的艺术鉴赏,也区别于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文评”,而上升到了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比较的高度,极具超越性和指向性,堪称艺术经验与理论反思的精妙结合。 宗白华认为,中国美学致力于打造“生生宇宙”这一“神化的宇宙”,西方美学追求“理化的宇宙”;中西艺术思维差异的根源在于“生命”(象)与“唯理”(数)的体系对峙,中国“以水喻道”强调“象征世界”,西方“以数代乐”突出“概念世界”;中西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书法(象形汉字)与音乐(抽象数学)艺术上,其原型和主要风格分别是“线条”与“立体”。艺术意境是“中国文化中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显现”,《周易》经传“生生之动”理念承载中华宇宙奥秘,“历律哲学”以时间统御空间,元气论强调阴阳交织、孕育“有节奏的生命”,它们与中国艺术精神表里勾连、体用互补,既“得其环中”,又“超以象外”,这些观点直抵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形而上的理性思辨色彩明显,体现了宗白华中西美学比较的思想深度和学理高度。 宗白华的美学比较法输入问题意识,勾连艺术体验和思想资源,表征融通古今、观照中外的宏阔视野,凸显其美学思想的建构路径和价值水准。当下我国学界热烈探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的现代转换,宗白华的美学比较法无疑具有这些方面的重大启示价值。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