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6)

http://www.newdu.com 2018-05-16 华语桥 方欣欣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译(1992)《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
    (2)徐烈炯编著(1996)《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美〗诺姆·乔姆斯基著,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译(1986)《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靳洪刚(1997)《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徐烈炯(1984)“管辖与约束理论”,《国外语言学》1984-2:1-15。
    (7)【美】Charles N.Li,Sandra A.Thompson,李谷城摘译(1984)“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国外语言学》1984-2;38-44。
    (8)徐烈炯,沈阳(1998)“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当代语言学》(原《国外语言学》)1998-3:1-21。
    (9)胡建华(1998)“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当代语言学》1998(3):33-40。
    (10)陈治安、蒋光友(1997)“试论约束理论的解释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58-61。
    (11)胡建华(1997)“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5(总第111期):38-44。
    (12)徐烈炯(1994)“与空语类有关的一些汉语语法现象”,《中国语文》1994-5(总第242期):321-329。
    (13)陈治安、彭宣维(1994)“人称指示语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3(总第91期):28-34。
    (14)顾阳(1996)“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国外语言学》1996(3):1-16。
    (15)何元建(1995)“概化约束理论中的非论元照应关系”,《国外语言学》1995(3)15-22。
    (16)Chomsky,Noam.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Dordrecht.
    (17)Long  Distance  Anapho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
    (18) XU,Liejiong.1993. The Long-Distance Binding of Zij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1:123-141.
    (19)XU,Liejiong.1994.The Antecedent of Zij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115-137.
    (20)Li-May Sung and Peter Cole.1991. The Effect of Morphology on Long-Distance Reflexiv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42-62.
    (21)Peter Cole,Gabriella Hermon and Li-May Sung.1990.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of Long-Distance Reflexives. Linguistic Inquiry 21:1-22.
    (22)Ljiljana Progovac.1992. Relativized Subject:Long-Distance Reflexives without Movement. Linguistic Inquiry 23:671-679.
    (23)Progovac,L.& S.franks.1992.relativized subjects for reflexives.Proceedings of the North Eastern Linguistics Society 22:349-363.
    (24)Li,Yafei.1992.What makes long-distance reflexives possible?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32-166.
    [1]《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初,弘景母梦青龙无尾,自己升天。”至于“自”和“己”单独作为代词,则出现得很早。“自”作为代词,意为“自己、亲自”,最早见《诗经·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孟子·离娄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己”作为代词,意为“自己”,最早见《尚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过,在《马氏文通》中,“自己”作为一个代词的例子还没有出现,马建忠是将“自”和“己”作为两个独立的指名代字来分别进行描述的。
    [2] 这里的“名词词组”指noun phrase,包括名词及名词性词组。
    [3] 照应语,anaphor ,anaphora,一译“后应语”。
    [4] 代名词,pronominal ,pronoun ,在谈话的上下文(包括手势眼色)帮助之下,我们通常可以理解代名词的指称对象是谁。
    [5] R-expression是referential  expression的简写,全称是指称性名词组。
    [6] “论元”指跟动词发生语义关系的短语,可以理解为主、宾语的通称。关于argument的译法,徐烈炯译为“主目语”。
    [7] 对汉语的这种照应词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感而不同。代词+“自己”还往往起强调作用(emphatic  use),例如在“他不仅严格要求职工,还严格要求他自己”一句中,“他自己”相当于代词“他”。
    [8] 详细论证可参考:Pan,Haihua.1994. Locality, self-ascription, 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Mandarin  reflexiv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n,Haihua.1997. Self-ascription  and  mandarin  reflexive  ziji.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9] 详细论证可参考:Huang,Y.1991. A  neo - Gricean  pragmatic  theory  of  anaphora.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7:301-335.
    Huang,Y.1994.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anaphora: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详细论证可参考:熊学亮,1997.“从指代研究看新格赖斯语用学的实用性”,《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总第109期):13-19。
    [11] 详细论证可参考:Ljiljana  Progovac.1992.Relativized  SUBJECT: Long-Distance  Reflexives  without  Movement.  Linguistic  Inquiry 23:671-679.
    [12] 详细论证可参考:Progovac, L.& S.Franks.1992. Relativized  subjects  for  reflexives. Proceedings  of  the  North  Eastern  Linguistics  Society 22:349-363.
    [13] 朱德熙(1985)《语法问答》,商务印书馆,第81页。
    [14] 朱德熙(1985)《语法问答》,商务印书馆,第82页。
    [15] 这里说“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实不太准确,因为我们所说的“主语”其实指的是在主语位置上的名词。不包括同位短语中的复指成份“自己”。也就是说,“自己”充当同位语与充当状语其实不在一个句法层面上,“自己”做状语时的层面比做同位语时的层面要高。不过,为了行文方便,现暂以“主语”称之。
    [16] 这个前提是〖+A1〗位置不存在零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