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摘自《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蒋军晶 参加讨论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
    
    《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蒋军晶著
    2007年,台湾的陈易志老师在南京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上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爷爷的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在会场中传播,孩子们在忙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能否接纳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儿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儿格格不入,但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足的矛盾中。
    2009年左右,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2010年,我上了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课上,我让学生读了7篇文章:一篇科普文《宇宙大爆炸》和六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这堂课的阅读量、思维含量使这堂课非常受人瞩目,它成为后面群文阅读理论文章引用率最高的一个课例。
    之后,在教学研究场合,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
    王林博士撰文称:“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正在语文教育界酝酿、思考、实践,这就是群文阅读。”
    那么,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
    我的回答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个定义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解析。
    较短的时间—一个班级一个星期读了三四篇文章,然后围绕这几篇文章展开讨论,这不是群文阅读,因为这个阅读过程跟日常的自由阅读没有差别,在阅读速度、阅读目的上没什么压力和要求。那么,较短的单位时间,短到什么程度呢?这没有清晰的量化的规定,从教学习惯来看,一般指一节课或者两节课。
    议题—群文阅读课上让孩子们读的几篇文章,肯定不是随随便便放在一起的。它们放在一起肯定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议题。议题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非常丰富,非常多元。因此,我把这个依据称为“议题”,而不是“主题”。
    多文本—与群文阅读相对应的是单篇阅读,因此,群文阅读课上,教学文本至少要用到两篇,一般是3—5篇,而且文本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一篇为主,其余几篇作为辅助资料帮助孩子们理解“那一篇”,也不是群文阅读。
    教学—群文阅读课上,孩子们读完几篇文章后,会面对相应的问题、话题或者任务,思考、讨论、发现、练习。只有阅与读,没有教与学,也不是群文阅读。(文章选自《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蒋军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