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陈一白:在北京与法兰克福之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陈一白 参加讨论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经闭幕近一个月,再过几天,法兰克福书展即将开幕。这两次出版盛会(假如北京图博会也算盛会的话)虽然在时间上相隔只有一个月,但在其他方面,前者却比后者差了一万八千里——这正是两者之间的飞行距离。
    法兰克福书展的参展主体,除了出版商和版权经纪机构之外,还有书店、图书馆、电影制片人、插图家、翻译家、各种专业和行业协会、印刷厂、艺术家、作家、古籍善本书店、软件与多媒体供应商等,整个出版行业的上游和下游都囊括在内,而且参展者来自世界各地,具有极高的国际性。以2008年为例,有来自一百个国家的七千三百个参展商出席了法兰克福书展,其中海外参展商多达四千零三十六家。而更重要的数据是二百八十六家版权经纪机构,诸如Wylie Agency、Writer House等业内巨头均有出席。
    反观今年的北京图博会,参展商的构成非常单调,基本上全是出版社的展台,而且来自海外的也不多。外国参展商集中的八号馆规模本来就不大,但依然显得很空旷。除了培生、斯普林格等少数几家在国内设有分公司或者办事处的大集团,根本找不到其他欧美大出版机构的踪迹。也有些出版社只是摆了摊位,却没有专职的人员在。书展的第二天,我到牛津大学出版社展台向工作人员询问几本书的版权,结果一问三不知;正当我十分困惑的时候,他表示自己只是被临时请来看管展台的,建议我留下名片,该社将会通过电子邮件与我联系。可是如果不是为了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参加书展干什么呢?哪家出版社的电子邮件和书目不能在网上找到呢?
    当然,并非所有参展商都这么做,也有一些人不远万里从太平洋彼岸飞赴北京。在交谈中,他们说对现场冷清的情况早有所预料: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多数海外出版社削减了预算,缺少经费是主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法兰克福书展10月召开,今年的主宾国是中国,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浪费时间和金钱跑两个地方,反正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也能见到大多数中国出版单位。这可以从侧面得到印证:超过一半的海外参展商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距北京较近、因而差旅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北京图博会上的版权代理机构更是少得可怜,在主要几家专门从事外文书中文翻译版权代理的公司中,安德鲁·纳伯格和台湾的博达展台上总是人满为患,大苹果则干脆不在书展出现,而是在其北京办事处接待到访人员。至于专门代理中文图书翻译版权的机构,那就一个也见不到了。
    这几年来,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天天喊着要“走出去”,确实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效并不显著:首先走出去的不多,基本上是一些跟传统文化有关的说明性图书;其次少数能走出去的,大多数又走得不远,大多是被韩国、日本、越南、中国台湾这些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引进。走不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版权代理事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汉语在国际上尚未强大到英语那种地步。政府部门若要实现文化输出的宏愿,与其投大量的钱给一些出版社,鼓励它们走出去,还不如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国内的版权代理事业提供一片沃土。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出版业的风向标,2008年的参展图书超过四十万种,其中新书多达十二万三千多种。很多重要的书稿都是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成交或者推出的。这方面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就更没得比,无论是中文书还是外文书,基本上没有新的。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尽管北京和法兰克福的相差很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毕竟北京图博会只有十六岁,而法兰克福书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寿,将在10月迈入花甲之年。拿一个九○后跟一位老先生比成就,也许是不恰当的,但是希望来年北京和法兰克福的距离不再这么遥远。
    原载《东方早报》2009-10-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