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黄去非:杜甫入湘早期行踪及诗作编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黄去非 参加讨论

    杜甫自大历三年(768年)冬天由湖北境内进入湖南后,终其余年,再也没有走出湖南。杜甫流寓湖湘期间,到过很多地方,也写了很多诗。但杜甫都到过哪些地方?他的湖湘诗究竟应该如何编次?在“千家注杜”的情况下,早已有人努力地做过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世易时移,要准确地编次杜甫的湖湘诗,实在是困难重重。因此,即使是“千家注杜”,也没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诗的编次既已存在问题,那么,对于善于以诗纪行的老杜来说,要考定他的行迹的先后,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困难。
    现在流行的古人注杜的本子,以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和杨伦的《杜诗镜铨》较为精审,并且,二者都是注重编年的。但是,二者对于湖湘诗的编次不尽相同,所定湖湘诗的篇数亦不一致。其中,仇注定湖湘诗为95题计99首,杨注定湖湘诗为91题计95首。仇、杨两注,素来备受推崇,但在对待湖湘诗的编次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近人研究杜甫湖湘诗的文章,有闻一多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魏泽一的《试论杜甫湖南作的编次问题》、樊维纲的《杜甫湖南纪行诗编次诠释》等。这些文章,在杜甫湖湘诗的编排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笔者所知,这些文章也没能很好地解决杜甫湖湘诗的编次问题。
    仇、杨等人,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杜甫诗中所写到一些湖湘地名把握不准。偶尔有一些可以凭藉的资料如《湖南通志·地理志》,也不能科学地、真实地反映杜诗中所写地名的情况。鉴此,笔者试图对杜甫湖湘诗重作编排,同时对杜甫在湘的行迹间加考订。但因为要理清杜甫全部湖湘诗的编年及考订杜甫在湘三个年头的行迹,所需篇幅过大,所以本文就只谈谈杜甫入湘早期行踪及其诗作编年问题,而所谓的早期,则特指大历三年冬到大历四年春夏之交这一段时间。
    一、在岳州
    大历三年(768年)冬,杜甫因为北归不能成行,于是决定再作“远游”,到湖南投亲靠友,等待时机,再作归计。大约是仲冬时节,杜甫乘船由公安经石首的刘郎浦到了岳阳。诗人在岳阳受到岳州刺史裴某的接待,在岳阳迎来了新的一年,大历四年的二月中旬才离开岳阳。
    杜甫在岳阳所作的诗,一般以《岁晏行》为第一篇,杨注《镜铨》即是。仇注《详注》将《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置于《岁晏行》之前,是毫无道理的(注:见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94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刘开扬《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已指出其非(注:见刘开扬《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载刘开扬《唐诗论文集》第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当从。但刘文又以《夜闻觱篥》为首篇,则未尽当。今依杨说,将杜甫在岳阳所作的四首诗胪列于后:
    1、岁晏行 从杨注。《钱(谦益)注杜诗》将此诗置《奉赠李八丈判官》之后,非。又,钱注于杜诗编次多所紊乱,不可据。闻、魏诸家,因为不熟悉湖南的山川形势,所编次序亦较混乱,姑不置论。
    2、泊岳阳城下 从杨注,仇注同。
    3、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泛 从杨注,仇注同。
    4、登岳阳楼 从杨注,仇注同。
    以上各诗标题,悉从杨伦《镜铨》,下同。
    大历四年(769年)春的二月上旬,杜甫仍在岳阳。这时杜甫在岳阳所写的诗,大概只有一首(离岳赴衡途中作于岳阳境内的归到另一类,不计在此处):
    5、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这首诗中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的句子,可证是诗作于四年春。诗中的裴使君大约是当时的岳州刺史,名字已不可考。
    二、从岳州到潭州
    大约在大历四年二月中旬,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杜甫辞别岳州旧好,打算去衡州(今衡阳)依附老朋友韦之晋(诗人在山西郇瑕的旧识)(注:见刘开扬《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载刘开扬《唐诗论文集》第1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去衡途中,在潭州(即今长沙)作了短暂的停留。所以,由岳至衡的路程,分为两段叙述,这里先讲从岳州到潭州的途中所作之诗。
    作者约在二月中旬动身,因为天气的关系(有时是“破浪南风正”,有时是“阻风”)(注:见杜诗《过洞庭湖》、《铜官渚守风》和《北风》。),又因为凭吊沿途的古迹,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才到潭州,到时已近清明(二月二十四日)了。这期间,可考的杜甫诗共17首,兹依次排列如下:
    6、南征 杨注此诗前还有《发白马潭》,不确。白马潭不在今之岳阳县内,说详后。
    7、归梦 杨注、仇注均置此诗于《南征》之后。
    8、过南岳入洞庭湖 关于这首诗,有的注家不能正确理解“过”字,认为不通。刘开扬认为“蜀人谓往为过,至今如此。”这样,诗题释为“将往南岳先入洞庭湖”,就通顺了(注:见刘开扬《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载刘开扬《唐诗论文集》第1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杜甫非蜀人,但居蜀有年,语言受其影响,是可能的。
    9、过洞庭湖 此诗本为集外诗,最早见于《潘子真诗话》,蜀本杜诗始收入。仇、杨二家亦据以收入。但仇注将此诗置于《回棹》后,杨注将此诗置于《聂耒阳以仆阻水将置酒肉》后,杨并转录仇注云:“此当是耒阳回掉,重过洞庭湖作。”仇、杨二家之说非是。此诗当作于大历四年春由岳至衡途中。因为大历五年秋天杜甫仍在长沙,有《长沙送李十一衔》可证,怎么会在夏天沿湘流而下到达洞庭湖呢?刘开扬认为此诗亦是大历五年夏作,并谓“破浪南风正,回帆畏日斜”是颈联,应对仗,故释“畏日”为“夏日”以求对仗,实误。唐律诗对仗要求甚严,但亦有例外。如各家所注杜集附录之为韦迢《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诗,颈联为“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亦不对仗,而刘开扬许为“非常精练,而又生动”(注:见刘开扬《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载刘开扬《唐诗论文集》第2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又,诗中有“蛟室围青草,龙堆隐白沙”的句子,亦可证是将往青草湖、白沙戍之作。
    10、宿青草湖 《元和郡县志》:“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巴陵县南,周回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即古云梦泽。”又《荆州记》:“湖因青草得名。”青草山,即今湘阴县青潭乡境内之青山。青草湖盖由山名而来,湖大致即今湘阴青潭乡以北、汨罗磊石乡以西湖面(今大多已经成为淤地)。汨罗江在磊石境内入注湘水。又,郑谷《鹧鸪》诗:“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亦可证青草湖与下文的湘夫人祠邻近。
    11、宿白沙驿 原注:初过湖南五里。今按《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又,唐代犹设白沙戍,何时废,不详。白沙当地今之磊石以南不远的地方。但是,今湘阴青潭、三塘与汨罗磊石境内均无“白沙”地名。
    12、湘夫人祠 关于湘夫人祠,杨注引宋代祝穆所编《方舆览胜》谓在“湘阴县北九十里”之黄陵山上(注:见蔡家海、吴果迟主编《湘阴文史资料》(第五辑)第144页张可夫、钟章云文《湘阴县县名、县治初考》。)。黄陵山在今三塘乡境内,山原有黄陵庙,当即所谓湘夫人祠。唐李群玉有《黄陵庙》诗,韩愈有《黄陵庙碑》文。前不久读《文史拾遗》伏家芬《杜甫湖湘诗琐谈》一文,伏文引《汨罗文史资料》1987年第一辑《营田古迹文钞》,谓祠当在营田。实则“营田”与“三塘”临近,而“营田”为古地名,“三塘”得名在后,二说均宜。但伏谓营田今属汨罗,且近107国道,实误。营田今属屈原行政区,从营田至汨罗再于新市上107国道,其间尚有近三十公里之遥。
    13、祠南夕望 祠即上之湘夫人祠。
    14、上水遣怀 作者在凭吊了湘夫人祠后继南行,作此诗。仇注引赵子栎《年谱》:“自岳之潭之衡,为上水。自衡之潭,为下水。”
    15、遣遇 从杨注,仇注同。
    16、解忧 从杨注,仇注同。
    17、野望 此诗各家编排不一,今根据诗意编在《解忧》后。
    18、发白马潭 白马潭在今湘阴县白马寺镇,传说屈原曾于此乘白马渡江。白马潭不傍湘江,而傍资江,但其间有水路可通,且路程不远,故杜甫可能到此凭吊屈原的遗迹。刘开扬谓潭“在湘阴县西”,是。或谓“白马潭在潭州”,则又失于笼统(湘阴唐时属潭州)。又,前引伏家芬文谓潭在临湘(注:见湖南省文史馆《文史拾遗》1999年第2期。),实误。临湘并无白马矶之名。
    19、入乔口 乔口在今望城县北,近湘阴界。今望城县有乔口镇。
    20、铜官渚守风 由乔口往南,约三十里水路到铜官。今望城县有铜官镇。
    21、北风 原注:“新康江口,信宿方行。”今望城县有新康乡,其地为沩水东注湘水处。《水经注》载之。
    22、双枫浦 旧注:“唐大历四年,来湖南过洞庭,舟发浏阳河上,游县城之浦梓港双枫浦。”细考杜甫的行踪与交游,实不可能到达浏阳。楚地多枫,江岸有枫树的地方,例可称青枫浦或双枫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社科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青枫浦”为:“今湖南省浏阳县有此地名,一名双枫浦,但此处只是泛指。”(注:见《唐诗选》第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可见双枫浦不必在浏阳,杜甫诗中的双枫浦当在新康至长沙的湘江沿岸某处。今人刘开扬、邓绍基均主此说(注:参见开刘扬著《唐诗论文集》前引《述评》一文和邓绍基《杜诗别解》第267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又,伏家芬引黄曾甫说,谓双枫浦在渌水上游的金刚(在浏阳县南),则又与前面县城之说相悖矣,且渌水之金刚段能否行舟,亦可存疑。或举唐张九龄《初入湘中有喜》诗句:“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及爱晚亭前有青枫峡之记载为证,谓双枫浦(或称青枫浦)当在今湖南大学牌楼口(此处与朱张渡遥对)附近,则近是。
    三、从潭州到衡州
    诗人在潭州作了短暂的停留,然后继续向衡州进发。滞留潭州及由潭州赴衡州这一段时间内,作者仍然写了许多诗。只是因为这期间的情形更复杂,所以要编出此时杜甫诗作的次序就更困难。杜甫在长沙勾留期间,游览了河西岳麓山上的岳麓、道林二寺,或许还拜会了在长沙的故旧。但因为此时诗人尚不知道韦之晋将由衡至潭,所以,在长沙作了短暂的逗留后,诗人乘舟向南出发,直奔衡州。在长沙勾留期间,可考的杜甫诗约有3题4首,开列如次:
    23、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岳麓山在湘江西岸,为南岳七十二峰之足。这里风景优美,名胜古迹甚多。诗题中“山”字疑衍。因为麓山寺可以被称为岳麓寺,但从不称为岳麓山寺。诗题后有“二寺”字样,则前应列二寺之名,故此诗应题作“岳麓、道林二寺行”。又,麓山寺今存,道林寺则早废。
    24、清明二首 杜甫在长沙,共过了两个清明节。大历四年的清明节是二月二十四日(769年4月5日),大历五年的清明节是三月三日(770年4月3日),杜甫的另外一首诗《清明》,末句是“况乃今朝更祓除”,写的是三月三日的事。故将《清明二首》定为大历四年作(注:见王毅《岳麓山诗词选》第1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5、发潭州 杜甫此时并不知道韦之晋将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因此,在潭州短暂停留后即动身赴衡州。
    作者离开长沙后的行,一般认为是乘船出发,途径凿石浦、津口、空灵岸、花石戍、晚洲等地后方到衡州(注:见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96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这几个地名中,凿石浦名见于《湖南通志·地理志》,津口据前《志》认为即是渌口,渌口镇为今株洲县人民政府驻地;空灵岸据《水经注》载,“湘水又北,迳建宁县(故城在湘潭县北),
        
    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浚同三峡”,故空灵岸当在渌口以南不远的地方(另外,我们可以设想,“空灵岸”、“空灵岑”根本就不是“空泠峡”,说详后)。这几个地名大致都没有问题,存在问题的地名是花石戍,今湘潭县南离衡山不远处有花石镇,花石镇以南不远处有衡山县的望峰乡(峰当指南岳的某座高峰如祝融峰等)。现在不可以推测的是,花石镇与《宿花石戍》有无关系?望峰乡与《望岳》有无关系?如果有关系,杜甫是不是在某地舍舟登陆,离开湘江到了不滨临湘江的花石呢?这些问题不解决,杜甫到空泠峡后的后踪就无从推定。另外,关于杜甫这一时期的行程,还可以这样推测:杜甫大历四年春由潭洲到衡州的行程是这样的:由潭洲至湘潭的涓水入湘江处是乘船,再由此溯涓水而上,至空灵岑,花石戍,晚洲,再至望峰,至衡山,至衡州。由衡州返回潭洲的行程是:由衡州乘船顺湘江而下,至空泠峡、渌口,再至潭洲。这样,这个时期杜甫诗中各地名关系的纠葛就迎刃而解了。
    据龙剑宇《乌石寨揽胜》中说:“伟大的诗人杜甫曾游湘潭,而且溯涓水而上,因此有不少咏湘潭的诗传世。如《宿花石戍》诗云云……杜甫是大历四年(769年),由潭州往衡州而经湘潭的。”(注:见龙剑宇《乌石寨揽胜》第13页,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又据曹敬庄《株州文物名胜志》考证:凿石浦、津口、空灵岸、花石戍、晚洲等地均在株洲附近(14)。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龙著中提到的花石戍(即今湘潭县之花石镇),显然不是“在株洲附近”,而在“株洲附近”的花石戍又究竟是今天什么地方呢?对于个问题,我们只能留待高明来考证。这样的话,杜甫离开长沙后到达衡州前所作的诗(共9题10首)可以这样编次:
    26、宿凿石浦 自此诗至《次晚洲》的编排,除特殊说明的外,大体仍从杨、仇二注。
    27、早行 从杨、仇二注。
    28、过津口 仇注引赵子栎《年谱》:“登(按似当作发)潭州,溯湘,宿凿石浦。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戍,过衡山。”杨注亦转引此段。又,《唐书》:“潭州湘潭县有衡山。”则杜甫极有可能如龙著所说,溯涓水而上经花石至望峰再至衡山。
    29、次空灵岸 今按《宿花石戍》诗之第一联为“午辞空灵岑,夕得花石戍”,则空灵岸(岑可释为崖岸)当在离花石不远的地方。而这个空灵岑也可能不是《水经注》中提到的空泠峡,异地同名的情况是不罕见的,前人诸说均以空灵岑为空泠峡,恐未尽当。
    30、宿花石戍 从杨、仇二注。从诗的第一联亦可确定。
    31、早发 从杨、仇二注。
    32、次晚洲 刘开扬《杜甫两湖晚期诗作述评》认为晚洲“在湘潭县南一百十里石洲之北”,又转引魏泽一的说法,认为在花石戍南二十里,似乎都与本文前面的推测相吻合。
    33、咏怀二首 二诗各家编排不一,今据诗意编在《次晚洲》之后。
    34、望岳 岳即指南岳。此时杜甫尚未到达南岳衡山,故云“望岳”。
    杜甫到衡阳后,写了三首诗,这三首诗可以这次编次:
    35、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 此诗仇注编在《夜闻(上篱下木)》之后,《岁晏行》之前,显然有误;杨注所编次序同前列次,近是。
    36、酬郭十五判官 此诗仇注编在《咏怀二首》与《望岳》之间。杨注所编次序同前列次序,似以杨注为善。
    37、回棹 此诗一般认为是大历四年诗人到达衡州后回潭州时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大历五年诗人到达耒阳后北归时所作。但因为《回棹》未言及臧玠之乱,故当是四年所作而非五年所作。今编入四年诗中。
    综上所述,杜甫在大历三年冬至大历四年春夏之交这几个月(约半年)的时间内所作之诗,所经之地,是有线索可循的。前人之所以未能比较合理地编排出杜甫入湘早期的行踪及诗作,其症结就在于他们并不熟悉湖南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笔者偶见及此,因缕述杜甫入湘早期的行踪及其诗作如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