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重申与弘扬现实主义的必要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报 杜飞进 参加讨论

    
    对于文艺创作来说,现实主义既是一个长期命题,也是一个现实课题。今天我们聚焦现实主义,并不是为了老话重提,而是基于文艺创作的现状,围绕文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就创作理论和创作方法进行再研究再探讨。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领域,现实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大量经典作品,对包括中国文艺在内的整个世界文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远的如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不说,以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为例,研究一些共识度较高的经典作品,比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会发现这些作品有一个共性,它们不仅体现了恩格斯为“现实主义”所做的定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且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文艺从发生到发展,无论怎样地虚构变形,怎样地创新创造,文艺作品记录与探索人类精神和心灵世界的宗旨不变,文艺创作的评价维度就不会改变,它的历史性原则也就不会改变。判断一部作品高低优劣的最终标准,还是要看它能否作为当下现实的一种文本进入历史长河,从而成为记载一个时代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样本。 
    历史和现实紧密相连。作为历史文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准确而生动的书写,从主体精神到创作方法到文本呈现,现实主义都充盈其中并闪闪发光。当然,现实主义在不断发展,早已脱离了其在14世纪到19世纪诞生到成熟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层面,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面向。我们今天重申和弘扬现实主义,既要重申和弘扬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更要重申和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也就是说,在理念和方法两个层面我们都需要坚持和弘扬,其中,对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坚持和弘扬尤其重要。 
    为什么要重申和弘扬现实主义?重申和弘扬现实主义是我国当代文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 
    警惕现实主义被窄化、污名化和弱化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现实主义,我们碰到了三个问题:一个是现实主义被窄化,一个是现实主义被污名化,一个是现实主义被弱化。现实主义被窄化和被污名化的结果,必然是现实主义被弱化。因此,这三个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现实主义被窄化,是指在当下的文艺实践中,一方面,围绕“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繁衍出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如新写实主义、在场主义,等等;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丰富性和多面向被遮蔽,特别是现实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层面被忽视、被抛弃,现实主义只留下了创作风格或创作技巧这些相对技术化的层面,有些时候甚至连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也被窄化为“写实”或“白描”。现实主义被窄化,对现实主义是伤害,对文艺实践也是伤害,它混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混淆了文艺创作与实践现场的关系,使文艺创作在许多具体的领域裹足不前。理论的困惑必然带来实践的困惑,比如在非虚构写作或者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写作中,真实性原则和文学性写作的关系怎样处理一直模糊不清,成为了一个问题。又比如在小说创作中,怎样把握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关系,也成了一个问题。 
    现实主义被污名化,是指现实主义被等同于落后、保守、平庸,被等同于教条主义、歌德派、艺术品质低劣,等等。当然,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现实主义与其他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一样,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因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否认现实主义存在的科学性、合理性。正如前面所说,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精神和创作态度,作为一种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是经过大量的丰富的中外文艺实践检验,符合文艺创作规律和人类认识及表达的内在需求的,是有生命力的理论和方法。现实主义被污名化,既是对现实主义缺乏客观公正认识的表现,也是对文艺创作理论和方法缺乏深入研究的表现,这种表现已经对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伤害。 
    现实主义被窄化,是客观认识不到位、不准确产生的后果。现实主义被污名化,有客观认识误差的原因,也有主观故意的原因。被窄化也好,被污名化也罢,最终结果是现实主义被弱化。除了这两个原因,现实主义被弱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的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对创作者要求很高,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与人民同甘共苦,在了解客观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形象的、逼真的书写和呈现。现实主义创作的难度在于,它有明确的标准,有生活的照伪镜,它能一眼就将作品打回原形,识别出创作者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水平。正因为此,许多缺乏生活和生命体验、缺乏对生活底色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创作者,就会自动地绕开“现实主义”。 
    重申与弘扬现实主义是民族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谈到了当前我国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抄袭模仿、千篇一律”、“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等等。分析起来,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创作与现实生活、创作与创作对象的关系出了问题。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了解和认识,即使技巧再好、方法再新,其作品也只能架空现实背景,架空历史环境,架空细节再现,成为所谓的形式游戏,甚至文化垃圾。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崛起,整个文明形态正在重塑。记录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表现这么重要的历史进程,探索这些丰富奇妙的体验和经验,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百年不遇的机遇,也是神圣光荣的责任。作家艺术家不仅要在场,而且还要站在高处,站在前列,通过文艺创作倡导时代风气,引领社会发展。也正是站在表现时代、引导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作家艺术家社会功能的明确定位,也是对作家艺术家队伍“神圣性”的殷切期待。在中外文艺史上,作家艺术家都是作为“使者”“言者”出现的,作家艺术家先天具有神圣的责任,不是也不应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呢?只有了解时代,抓住时代生活的典型和规律,才能引领风气。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第一要务是了解时代,深入生活,始终站在现实的大地上,抬头看望远天。表现在文艺创作中,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在把握社会现实本质的基础上,放飞想象和情怀的翅膀。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者的关系中,现实主义精神依然起主导作用。 
    那么,什么是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概括:文艺创作坚持关注人类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生活,通过对生活现场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客观现实中的新事物、新规律、新趋势,并通过艺术形象的提炼和塑造,努力真实、详尽、准确地书写和记录人类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和精神心灵。 
    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要紧紧抓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倡导时代风气”这些关键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但在现实的文艺实践中,这个“基础”往往被忽略甚至忽视。也正是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申与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需要坚持,也需要弘扬和发展 
    今天,我们尤其要坚持现实主义精神,推动现实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音主潮。一方面,既往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现实主义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缺席必然导致文艺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疏远,从而使文艺描写现实、记录历史的重要功能被削弱。众所周知,现实主义的优势在于与历史在一起,与时代在一起,与人民在一起,与民族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作家艺术家需要克服惰性,向生活学习,回到生活现场,既要有情感,还要有行动,介入生活,懂得和理解文艺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文艺实践表现生活、干预生活。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当年呼吁的“为人生”的文艺。为人生的文艺,必然是胸怀人民的命运和前途、面向现实和历史的文艺,这样的文艺作品才会打动人,才会传之久远。 
    重申现实主义,坚持现实主义,还要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创新理念方法,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当前我国的文艺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与发展了的现实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这样的理论和方法才会有持续的生命活力。 
    现实主义在弘扬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解决:一是如何处理好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好客观真实和主观想象的关系。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那么现实主义就难免会陷入片面或误区。 
    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一定要有历史精神,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指实践过程中容易犯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认识、理解和表现现实,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不仅尊重局部经验,还需有全局观,在呈现生活真实的同时,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光明与黑暗的关系。具体地说,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如何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题材怎么处理,这些都是现实主义创作常常碰到的问题。任何一种社会现实,只有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去衡量去判断,对于这种现实的本质的认识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坚持历史精神和历史意识,现实主义创作也才能做到既实事求是,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引领时代生活的风向。 
    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还要坚持文艺自身特质,处理好文学性与真实性也就是艺术想象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有人主张放弃艺术想象,也有人主张“主观现实主义”,争论不断,各执一端。但我们认为,现实主义无论怎么开放,怎么创新发展,有一个基本立场必须坚守,这就是要坚持用生动典型的形象和具体细腻的细节讲述中国故事。坚守住了这一立场,实际也就坚守住了文艺表达的特质。 
    我国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而必然对现实主义创作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尽管在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这条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需要回答,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尊重社会现实,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就一定能够创作出与今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匹配的文艺作品,打造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