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人生的两难抉择 ——评《灯火阑珊处——时代夹缝中的学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沙海英 参加讨论

     残酷的环境虽然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品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多数情况下,人是难以改变环境的,甚至不得不适应环境,致力于与社会诸多关系的协调。在人生逆境中,相当多的时候是在生死荣辱的两难抉择之间,有几个人能够坚持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凡事关心则乱,身陷其中,往往难以处理生前利与身后名的关系。如果想找一些事例,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灯火阑珊处——时代夹缝中的学人》,会提供很多典型而鲜活的例子,胡适、顾颉刚、刘盼遂、龙榆生、张申府、金岳霖、尚钺、袁水拍、冯友兰、魏建功、林庚、周一良、刘大杰、赵纪彬、杨荣国、汤一介……都是当时知识阶层的精英。虽然绝大多数学人已归道山,那些经历似乎化作前尘梦影,但时间毕竟相隔不远,至今触及,犹有切肤之痛。
     悲士不遇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不管时代如何,被荡抑或升平,士人作为一个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群体,总有个与时代主宰者能否合拍而被赏识的问题,而时代的变幻更是对人生的最大考验。只要是士人,总也摆脱不了这一宿命。
     书中论及的著名词人龙榆生,自称“是一个无用的书生,只希望有个比较安定的地方,搞点教育事业”,并无明显的政治诉求,但抵御不了同门、大汉奸汪精卫的软硬兼施,最终卷入政治漩涡。这个原本普通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随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成了与周作人同一重量级的文化界大汉奸,受到了审判、牢狱之辱。
     说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劫难,不可能绕过“文化大革命”,这也是书中涉及的绝大多数人物共同的人生时段或人生经历,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这段非常时期学人们的不同表现,面对各种压力,或抗争或妥协。
     那位儒雅的江南才子、一代诗人袁水拍曾经夤缘际会,攀上了文化部副部长的高位,虽说有苦衷或不得已,又生性胆小懦弱,面对可怕的政治现实,不敢像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样公然抗命,不幸上了贼船,也可以学学曹营中的徐庶,一言不发,大可不必给江青写那18封之多的“效忠信”,而落得“十八拍”的绰号,以至于在寂寞清冷中死去,未能等到组织上的审查结论。
     令人更为感慨万端的是“批林批孔”中涌现的那些御用学人,如梁效、罗思鼎、唐晓文、初澜、池恒、石一歌等一系列“文革遗产”,但真正具有昭示意义的则是被人讥讽的所谓“四皓”:冯友兰、魏建功、周一良、林庚。他们都是大师级的学者,成名已久,究竟是受到了什么诱惑?恐怕不是简单的名利思想作怪,更多的则是人性的因素起作用。读到梁漱溟与冯友兰的晚年那段因传闻“曾谄媚江青”险致师生之谊荡然无存的公案,不禁唏嘘。二人虽未绝交,但梁漱溟终究心存芥蒂,至死依然萦怀。其实谄媚江青不过表象,梁责怪冯的该是学术良心的缺失,从尊孔到批孔的转变是对治学之道的背离和变节。而读到舒芜、程千帆、唐兰、王利器等学人的《四皓新咏》,则唏嘘不已了。
     刘盼遂的死不是个体的死亡,而是当时文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他的死,不管是哪种版本,都代表了从旧社会走来的一代旧学人的宿命,其中有对尘世的态度,更多则是对文化道统的皈依与痴迷。当他望着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而搜集到的珍贵文化典籍,在刹那间化作一阵轻烟,心就死了,他那毅然决然地扑向火中的身影,其实不过是躯壳在追随那颗挚爱文化的心灵而已。诚然,读书人读书、做学问,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活着。生活有时总是要逼得人放弃一些东西后,才能有所保留或坚持,但取舍有时又是那样的艰难,甚至关系生死。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实在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操守的最好阐释,或可以当做人生的誓词。
     中国对学人们的集中而系统的记述,应该是自黄宗羲开始的。从他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到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到《清儒学案》、《清儒学案新编》,再到现在的《学林漫录》、《学林枝叶》等,对诸多学派的传承、掌故、逸闻等多有记述。此书也力求在以上的方面做贡献,全书分为胡适内外、学人侧影、惊鸿一瞥、心史遗迹四部分,但似乎不是作者有意识的构筑,而是平时文章的积累与集合,因此在对人物的论述方面,没有统一的布局谋篇,各篇之间的篇幅与分量并不均衡,有些篇章短小得似乎刚刚破题就戛然而止了,尤其是最后的心史遗迹部分,只是些谈论学人日记的文字,与全书主旨有些游离而显得未免多余。但我想,还是要感谢作者及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有他们的辛劳与心血,将来必定会产生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史,来反映文化精英们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8-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