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王维创作感觉意象的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对于自然美的感觉非常敏锐。他善于如实地描绘自己的感觉印象,创造出妙肖自然、新鲜灵动的意象。这一点,同李白喜爱以大胆的夸张、惊人的联想和幻想去创造奇丽的虚拟意象迥然不同。
     什么是意象?当代诗人艾青解释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诗论》)。因此可以说,意象即是感官印象,是诗人感觉经验的语言表现。任何诗人创造意象,首先必须以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感官去感知、捕捉外物的表象,然后注入自己的情思,经过提炼、概括,使之凝结为意象。艾青有一首题为《珠贝》的小诗:“凝思花露的形状,喜爱蜜蜂的素质,观念在心里孕育,结成了粒粒珍珠。”很生动地概括了意象创造的过程。可见,感觉是意象创造的起点,是诗人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必备的能力。而王维创造感觉意象,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成就。
     王维创造感觉意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广摄与细取兼长。在表现姿态万千的自然美时,诗人既能在总体上收摄和概括雄伟壮阔的山水景色,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各种自然事物。他笔下的自然意象,有雄壮之美,也有精微之趣。在《使至塞上》、《华岳》、《汉江临泛》、《终南山》等诗篇中,诗人大笔挥洒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等山水巨幅,或墨晕纵横,或泼彩淋漓,充分表达出他对于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这一类崇峻、浩渺的自然意象,使人惊奇赞叹,气壮神旺。而在另外一些诗作中,王维却以细如毫发的笔触,描绘出“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等景致,细致、微妙地表现出大自然中溪山一角、花草虫鸟,风云月露的声息和动态,仿佛可闻可见,可触可感。
     “广摄”与“细取”这两种捕捉物象的方法,经常被王维结合起来运用,创造出气势磅礴、细节逼真的意象。请看《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人在放笔勾勒终南山山势的高大雄伟的同时,又精细地表现深山中烟云变灭、千岩万壑阴晴各异的具体情状。最后两句,在画面上添上一个细小人物,更反衬出山的崇峻与广袤。又如《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描写大江仿佛流出天地之外,远山在迷茫雾霭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在这首境界壮阔淼远的山水诗中,也传达出了诗人对于南国水乡空气透视的逼真感觉。总之,以广摄与细取互相渗透、补充而构成的意象,粗中有细,小中见大,方之于绘画,可以说是融写意的疏体与工笔的密体于一幅之中。
     作为画家的王维,对大自然的光色变化高度敏感。他把色彩作为创造意象的重要手段。例如《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此诗的主体意象,便是苍苔之色。你看,小雨浸润过的苍苔,颜色显得特别鲜亮,像是要爬到人的衣服上来。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了雨中苍苔的运动感,予以突出的表现,并借苔色之动,反衬出自己心境的恬静。《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山岚和鸟羽,在夕阳、晚霞映照中闪烁变幻、倏忽明灭,多么绚丽迷人!这一首表现光色流动、跳跃的诗,恰似法国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杰作。
     王维这一支闪光蘸彩的诗笔就像魔杖似的,所触之处,都点染出无比美妙的光色变幻。请看:“绿艳闲且静”、“柳暗百花明”、“积翠纱窗暗”、“红衣浅复深”、“白水明田外,碧峰蜂出山后”、“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鰲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诗人把光色的明暗、深浅、浓淡、冷暖、干湿、动静、远近,一一描写出来,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色彩世界。这个色彩世界,同时也是他的感情世界。例如,《送刑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上句写江湖反射落日呈现一片白色,下句写整个天地弥漫着潮水的青光。阴郁、清冷的“青”、“白”二色,成了这幅江湖夕照图的基本色调,反映出诗人送别友人时心境的忧伤、悲凉。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整个画面,笼罩着迷蒙翠色,那嫩润、空灵不正是渗透着作者投身于大自然中的愉悦之情吗?
     王维还是一位音乐家。他对于大自然的声响,同样有精微的审辨力。他喜欢以动态和声息,反衬出静谧而富于生气的意象和情境。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掠山鸟,时鸣深涧中。”花落、月出、鸟鸣涧响,使山中春夜愈益显得清幽空寂。在《栾家濑》中,诗人以叠字摹声描状,把飒飒秋雨、潺潺溪流以及水石相击、白鹭拍翅的声响,表现得生机活泼,饶有情趣。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王维是以表现静美之境著称的。这固然源于他的佛教虚静心理,但也明显得力于他敏锐的听觉。
     在王维的诗中,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往往是有机配合、水乳交融的。读他的作品,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意象、一幅幅配着音响的图画使我们耳目一新。在《山居秋暝》和《鹿柴》中,我们不仅见到那在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那穿过幽暗深林反照在青苔上的一抹斜晖,同时还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的喧笑,深山密林里偶尔响起了一阵幽人的对语,以及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再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这些诗句,都有绮丽的色彩、动人的音响,从而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其实王维诗中的声音美和动态美,是丹青妙手也难以表现的。
     有时,王维还有意打通不同的感官印象,将它们错综地挪移转换,用以创造出更加新颖奇妙的意象,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独特深刻的感受。例如,《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明亮、温暖的口光,在这里竟冷却在青松上了。诗人用触觉感受“冷”,表现对日色的视觉印象。视觉向触觉的挪移,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香积寺显得多么荒僻、幽冷!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注》中说:“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现”。又如《青溪》:“色静深松里,声喧乱石中。”也运用了“通感”,却是视觉向听觉转换。诗人用表达听觉感受的一个“静”字,表现青溪流经蓊郁松林,被染成了深绿色,显得那么幽静。这与它在乱石间穿过时的喧闹,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便活现出青溪既安详又活泼的性格,令人读后油然而生爱悦之情。此外,在“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华岳》)、“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游悟真寺》)、“绿艳闲且静”(《红牡丹》)等句中,由于妙用了通感,使这些意象增添了新鲜、奇妙的艺术魅力。
     从上引诗中不难看出,王维创造感觉意象很少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幻想等艺术手法,而基本上是直写白描。这种如实的素描,要求作者有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特别是“随物赋形”、“随类敷彩”和以动衬静、以声显静,更须锤炼准确、生动、精炼的动词和形容词。王维就有以明净自然和含蓄凝练的语言,直接传达感觉印象的本领。他的诗歌语言,好像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不加雕琢,却把物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字回”……这些诗句中的形容词和动词,都用得精彩绝妙,可谓曲尽物态,富于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细微观察和微妙感觉,通过这些词语而得到了真切的表达。
     王维善于捕捉物象的敏锐感觉,以凝练传神的语言创造感觉意象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