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都市 小空间》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蒋原伦 参加讨论

    最近十来年间,中国大地上长得最快的不是庄稼,而是楼群。庄稼是一年才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楼群一长就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庄稼是一年一茬或几茬,成熟了就可收割,来年再种或换其他品种,而楼群是钢筋水泥筑的,坚挺地竖在那里,不能撼动,这让我很绝望,因为有的楼宇在我看来很丑陋, 在那儿一戳就是一辈子,估计在我有生之年没有改观的希望。有的楼宇,单个看是灵动的、个性化的、富有人性的魅力,但是几十幢楼挤在一起,张牙舞爪,有狰狞的面目,使人深感压抑,天空都为之昏暗,而这往往就是都市中心的写字楼群。当然须申明,我的经历和我的职业都使我对写字楼敬而远之。
    然而本书的作者喜欢写字楼,曾经是写字楼中的白领一族,所以她会说“都市很古老,写字楼很现代;街道很呆板,写字楼很浪漫。”写字楼浪漫吗?早九晚五的写字楼生活富有诗意吗?许苗苗认为有,由此,她对写字楼的描述和分析不完全是“客观”研究,而是充满着感情、深切体验和探究心的学术历险。
    我明白,我和作者之间的差距不仅是年龄上两代人的差距,也是文化类型上的差距。我们下过乡到过边疆,认为天地山水是大自然,边塞、风光、人家,是大自然,而许苗苗这一代都市青年则认为写字楼也是大自然,都市风光就是自然风光。她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大自然中。所以写字楼空间对于她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概念 写字楼在她的笔下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她能从写字楼的大堂联系到“面子经济”,由写字楼外的绿地窥见其休闲逻辑,还能将写字楼堂皇开放的外观与工位、电梯等封闭空间的对立揭示出来,并能进一步阐述其中不同的意蕴。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作者有所困惑,即自己的学术研究到底是属于哪个领域的?是社会学,还是文艺学?是都市文化研究还是媒介空间研究?困惑归困惑,当她引述各种学说来为自己的立论作依据时,一点也不手软,而且运用得很到位也贴切 。这表明对研究对象作绝然的划分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那些新兴的社会现象。以往那些学科划分的逻辑界限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所淹没,新科技和新媒介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学术视野。
    说起新媒介,人们想到的是手机和互联网络,其实写字楼也是新媒介,作为空间媒介的写字楼,其社会功能之一  就是产生写字楼阶层。从微观层面观察,写字楼与写字楼的具体功用是有区别的,写字楼中那些公司和企业处理的业务也是各各不同,但是透过这些,许苗苗为读者打开了新视野:写字楼的拔地而起,是经济运营模式、社会结构和信息方式的新组合,从过去的办公楼到今天的写字楼,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也是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转型的标示,是文化变局的表征。写字楼阶层的诞生,不仅是经济地位和物理空间相关联的结果,也是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延伸的产物,其间仍然有着社会地位、权力等级、性别和其他各种因素相互缠绕,但是在新的空间,一切有了别样的含义。用本书的话来说“物质地点和媒介场所共同为人们构筑起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模式,人类社会的物质空间和媒介空间在权威建构和等级认知方面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当本书从“程序强制”、“数字控制”和“网络异化”等层面着手,来探究写字楼阶层特点的形成时,既显得扎实在理,又新意叠出。其中“电梯强迫症”、“空调进化论”、“强悍的裙装与性别符号”、“旋转木马与符号休闲”等小节写得格外出彩。
    从写字楼阶层到写字楼社会,是某种象征性说法,也可以说,新都市文化的某些特征是和写字楼楼群以及写字楼阶层密切相关联的。新都市文化不是某种单一的经济基础之上生长的文化形态,也未必符合人们的社会文化理想,但它却是当代人必须面对,并加以认识和研究的对象 。许苗苗的《大都市 小空间》为当下的都市文化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开辟了新路径,沿着此路径前行,一定收获多多。我相信还有着其他平行的或交叉的路径可行,正是在不同的路径和不同的方向上,我们见出了新都市文化的大致轮廓和绰约风情。
    原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6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