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举办的“八一电影制片厂2008—2010年度电影题材论证会”12月27日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徐怀中,中央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成员仲呈祥,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刘恒,《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副局长马维干,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政委马福德、原副厂长陆柱国以及文学界、电影界人士近60余人出席论证会。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全球化语境下,电影艺术如何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电影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养眼”还是“养心”?与会者围绕上述议题并就当下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明振江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为,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统一思想是出大作力作的必要条件和源泉动力。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应贯彻这一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拓展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尊重艺术规律、生产规律、市场规律,做到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创新,使作品真正发挥讴歌时代、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仲呈祥认为,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诉求在相当意义上可以引领这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八一电影制片厂所拍的影片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可以说,在新中国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引领时代风潮的大作力作呈现给观众。2001年的《冲出亚马逊》、2002年的《惊涛骇浪》、2003年的《惊心动魄》、2005年的《太行山上》、2006年的《我的长征》、2007年的《八月一日》……近6年来,八一厂每年至少推出一部力作,一部精品。这些作品题材重大,主题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影响广泛。该厂建厂55年来,拍摄了220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歌颂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展示我军部队建设的精神风貌,反映官兵的现实生活。它起到了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影响了广大的观众。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八一厂在弘扬主旋律、引领中国电影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中国电影的命题是什么?电影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写”重要还是“写什么”重要?对此,贾磊磊认为,当下部分电影的叙事逻辑已出现了悖离,特别是某些商业电影颠倒了主流机制,每当我们看到影片的结尾时,感到他们比的是凶残,比的是暴力,而没有人性。应该说一部好的电影必须具备一个好的人文主题,如《太行山上》《我的长征》等,人文的主题在这些影片中所占的分量,是过去我们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不具备的。事实上人文主题是我们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当我们讨论什么电影是好电影时往往是自我的论断,究竟是我们认可的好电影才是好电影,还是观众喜欢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当下,我们对电影的评价尺度应该有所调整。深刻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鲜活而具备引领示范作用的人物,极富创新精神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好的电影和影视剧的基本标高。如能达到从基层到高层、从普通观众到专家都能认可都能赞美的程度,这种影视作品便是经典。这就是近期播出的八一厂拍摄的《士兵突击》带给影视创作的重要启示。 电影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载体、作为现代化工业的综合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信息社会中,电影成为了无语言障碍的一种交流方式,怎样利用好这种形式?剧作家王树增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艺术有很多自身的规律,但最大的艺术规律、最基本的艺术规律就是展示人的心理。今天的人们内心的困惑是什么?他们的忧患和生存状态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写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就是写这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给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带来的动力和阻力;在新的形势下,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承担的心理压力、生活波折及命运际遇等等……如果脱离了对这些内容的表现,电影就很难使观众认同。 柳建伟认为,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样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任务艰巨,困难多多。解决这些问题,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充盈着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对观众能够产生吸引力的健康作品引领时代风潮。达此目标,需要耐心,更需要有良知、有才华的作家艺术家去躬身实践。 与会的还有彭加瑾、苏小卫、李洋、周大新、李西岳、朱秀海、徐贵祥、赵琪、陈怀国、石钟山、陶纯、曾有情、王维、刘星、庞敏、安澜、韦廉、李平分、张东等。 原载:《文艺报》2007-12-2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