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德艺双馨 立破有道 爱憎分明——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仲呈祥 等 参加讨论
专家发言
    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凭借大家带来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在中国传媒大学尤其是影视艺术学院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浸润着每位师生心田、激活每位师生思维的学术氛围。在我们看来这种学术氛围是一个高校最为宝贵的资源。这种氛围就是营造尊重知识、敬畏学术、尊重教授的良好文化环境。曾庆瑞老师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开始从教,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以后,一直勤奋地从事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工作。他是一位知名的电视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他为中国的电视艺术特别是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次研讨会一定能够促进在中国传媒大学营造一种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营造一种尊教爱友的生态环境。
    李 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谈曾老师,我想说三点:第一,曾老师的勤奋和坚忍,在我们这代人是少见的。文艺理论包括:文艺学、文学史、文艺理论三个部分。曾老师在这三个方面都是重头的,既有文艺学的著作,更有文艺理论的大作。第二,曾老师的勇气在当前整个文艺界是很少见的。《大宅门》在一片叫好声中,只有曾老师发出了尖锐的批评声音,我们现在太需要这种敏锐、这种坦荡。第三点,曾老师具备搞文艺工作的激情。文艺评论跟文艺创作一样,没有情感,怎么去打动别人?这话非常有道理。任何时候看到曾老师都是生机勃勃、兴趣盎然。从事文艺创作就是需要这样的激情,没有激情灌注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汪守德(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曾庆瑞教授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他不仅在学术专著中把军事题材电视剧作为专门的门类进行深入而具有学理价值的论述,而且也非常热情地参加和军事题材电视剧相关的各种研讨活动。在各个报刊已发表了很多评说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文章。我们感到曾先生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授、一个专家,常常是怀着长者之心、学者之纯,满怀喜悦地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同时也对军事题材的价值进行了精锐的分析,这些都给从事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和生产的同志,特别是我们部队的同志以很大的激励。当然,在评论和研究的过程当中,曾教授对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直言不讳的,也是切中要害的,因此部队的同志总是把曾教授视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范咏戈(《文艺报》总编辑):
    我对曾庆瑞赵遐秋夫妇半个世纪以来以“只要我活着,只要我清醒,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写作”的人生姿态表示敬意,这种姿态的结晶——12卷本的《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是一部真正的大书,是我国电视剧理论的重要文化积累。我认为有这样一些思想观点已经并会继续影响我国电视剧创作。一是坚持电视剧不能脱离时代。他的一些电视剧评论因为总是注重分析剧作的社会内容,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时代的一种见证。第二,他倡导电视剧要彰显民族精神的精华,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要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特定的社会情感主流,力争能够引领时代精神。他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病态的文艺思潮,以及在那些思潮下催生的某些劣质的文学艺术作品。他的理论是具有引领作用的理论。第三,他坚持认为,中国的电视剧还要把力气下在追求一种合乎自身的审美形式,一种人们可以按照审美理想进行创造的形式上。这对于提升电视剧艺术的审美水准至关重要。第四,他特别像重视创作一样重视电视剧批评。他认为电视文艺评论要帮助人们读懂读透优秀作品,而对于那些劣质病态的作品不为其蒙骗。所有这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引领作用。
    金坚范(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曾庆瑞在《文艺报》上发表的一万两千字的长文《文化“台独”——把语言当稻草,荒谬!》,从学理上分析指出“台独”势力要把岛内的闽南方言说成是不同于汉语共同语言之中的独立的“民族”、“国家”语言,其实是无知荒谬。发表之后,学界交口称赞其有力的语言功底和强有力的逻辑思辨力,都说《文艺报》发表的这篇文章太好了,以前我们只知道政治上的“台独”,不知道文学上也有,这是出乎意外的收获。旅美的台湾学者看到这篇文章以后,剪下来发给台湾岛内的学者。曾庆瑞、赵遐秋夫妇撰写的《文学“台独”面面观》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文学“台独”从学理上、政治上、思想上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明确了文学“台独”是文学领域里的“两国论”,大陆有个别大学将此书的内容作为教材使用。此书在台湾出版的时候,改名为《“台独”派的台湾新文学理论批判》,更彰显出重大而深刻的意义。
    梁光弟(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
    一个人的艺术观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难分开的。我认为曾庆瑞教授是我国文化界一位德艺双馨、立破有道、爱憎分明、三立并举的学者。他德艺双馨,德才兼备。他的艺,他的学术、理论修养、才华、造诣和教学贡献可用两句话概括:著作等身高,桃李满天下。他立破有道。他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建设中总是要有立有破,在不断的破和立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螺旋形上升。他在几年前就提出了电视剧艺术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刍议,现在已经出书了。而且他不光是出书,还不断在教学中加以实践,这是他以立为主的典型例子。他的著作都是“立”的累累硕果。当然,也不能没有破,他对一些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垃圾,总是竭力加以清理、加以破除。他爱憎分明。正因为他立破有道,所以显示出他爱憎分明,他说面对真善美,我礼赞有加;面对假恶丑,我批评不留情面。他对于出现的歪曲篡改鲁迅经典著作的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写了《煞一煞亵渎文学名著和经典的歪风》,这对如何提高经典改编的电视剧质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什么叫三立并举?古人说:立功、立言、立德,他在这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明德(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曾老师研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独立的见解,在于直面电视艺术发展的现实问题;在于他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电视理论,特别是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紧紧结合起来;在于他的叙述。历史学家说历史的研究最难是叙述,我们做学问最难是叙述,而曾老师叙述很有特色,他是深学浅述。还在于他苦苦地探索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规律,这使我想起一位潭柘寺的和尚说的话,“聪明好,但聪明不及智慧,因为智慧是揭示规律的。”曾老师研究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繁荣中国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我想表述两个意思:第一是对曾庆瑞先生的祝贺。72岁的曾庆瑞给我一种很独特的印象,从他的形态到他的神态再到他的心态,都独具一格。曾庆瑞先生鹤发童颜,非常年轻的面貌形态,而这种鹤发童颜的展示是来自于他内在的神态。形是由神而发的,他的神态我用四个字就是“潇洒倜傥”。他形态的鹤发童颜,来自于他神态的潇洒倜傥,有了他自己独特的心态,才会有他今天这样独特的形态,我觉得他的心态既是坚定的,也是淡定的。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守,对于电视文化特别的坚持,表现了他个人心态的坚定性。同时我从他身上还体会到一种淡定性。他很少去争什么、抢什么,他会很激烈地表达他的观点,但是表达他观点的时候,并不搀杂他个人的心态。这是我对他非常佩服的!另外他的丰硕也是让我非常敬佩的。前一段我们拿到了18卷煌煌大作,今天我们又拿到了12卷煌煌巨作,一共是30卷。我非常敬佩他丰硕的理论成果。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曾庆瑞教授在电视剧学科建设方面有非常杰出的贡献:第一,创建电视剧学科。在曾庆瑞教授的努力下,在我们国家创建了电视剧这个学科,在开拓性、创建性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第二,曾庆瑞教授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学科建设必须建设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在这方面,曾庆瑞和一批学者为此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是守望家园方面,曾庆瑞率先提出了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特别是当今物欲横流,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提出坚守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在培养人才方面,曾庆瑞和一批专家教授辛勤培育了很多人才,活跃在我们电视剧领域,应该说也是为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导):
    今天的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是很多很多的,他在理论个性方面有突出的成就,理论个性当遇到文化事件的时候,就迸发出思想的光彩。庆瑞老师的贡献不仅仅在电视剧理论方面,他对文学研究、文化研究都有很多的贡献,但是作为他的主攻方向——电视剧的艺术理论,曾庆瑞是中国电视剧从初创期进入盛年发展阶段的承前启后者。在这方面的贡献包括他对电视美学的探讨。我和庆瑞同窗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联系,我觉得他们的品格可贵就可贵在这样几个字,勤于学、敏于思,思考的敏锐性,是以大量的学术积累来实现和完成的。而且重在实践,他们的学术品格是实践品格,并不是书斋里面的,从一个概念到一个概念的论文,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以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心灵跟时代对话,融入到时代的主体性里面。
    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导):
    曾老师参与创建了一个学科,而且是这个学科主要的理论撰稿人,但是他可以允许他的学生质疑他的理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内心的充实,他的文集最后那几篇我也看了,我看的都不是学问部分,都是生活部分,文集里说他很少有晚上两点以前睡觉的, 90年代以前是现当代文学、台湾文学的18卷文集,90年代他转到电视剧以后是这12本。一个人到70岁还是夜里两点睡觉,精力还这么充沛,这一切的核心是他自己充实,是他内心的充实。
    马继红(解放军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我要表达对文艺批评家曾庆瑞的敬重和我对文艺批评的呼唤。中国电视剧发展走过50周年,特别是近十年来,质量数量都有飞跃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我认为电视评论在某些方面上不是在走上坡:一是评论队伍在萎缩;二是批评阵地在萎缩;三是文艺批评的力量在衰减。50年了,既然批评和创作是并行的,所以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文艺批评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曾老师毕竟70多岁了,他后面的队伍应该跟上,我想在这个研讨会上为文艺批评发出一个呼唤。   
    专家发言
    杨伟光(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曾庆瑞老师在理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并且自成体系,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在他的评论当中,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他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始终坚持一种治学的导向,不管你刮什么风,他的观点每次都是把握住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电视界学习的,包括我自己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很多真正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剧理论的一批人才。他能够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坚持我们基本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出一些新的东西,肯定一些新的东西,推动我们电视剧的创作不断走向繁荣。
    高 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曾先生做学问做得好,我认为他的特别之处是学问做得广,凡是一切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美学、哲学、历史,他都有涉猎,而且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所研究的教学领域很多,汉语言史、台湾文学以及电视剧艺术等等多种。不仅多,还要深。学问做得深入细致,就电视剧艺术领域来说,大家通过他12卷的电视剧艺术的文集就可以看出来了。在这本书里面他所涉及的电视剧艺术学科理论涉及的子课题我统计了一下,有120多个之多,也就是需要解答的课题有120多个,而且建立了完全的电视剧艺术理论体系,曾先生是以巨大的热情和执著的精神铸造着电视剧艺术理论的辉煌。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导):
    曾老师的理论研究为我们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我们目前12个学科里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视艺术,相对于电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说,它的学术地位根本没有得到体现。曾老师有这么多的著作能够问世,为我们奠定了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的方向,将来我们任何人如果进行电视剧的理论研究,我们必须通过曾老师奠定的理论基石才能往前迈。所以他的创作在整个的学科体系中非常完备,我自己有幸参加的曾老师主持的广播学院的12本书,为整个电视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奠基性的标杆,可以说是整个电视理论的奠基。
    王朝柱(剧作家):
    他是老师,桃李满天下,我不是他的嫡传弟子,可以叫深交朋友,也可以叫偷着做了一把学生,就是看他的文章。我做学问都是偷着做的,40岁不可能改行了,我居家当作家,我就看曾庆瑞的文章,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就是这么一个弟子。当老师很不容易,在今天当老师就更难,把自己很多的聪明才智都给学生了,把自己最好的时间也给学生了。老师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就是有这样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是最值得歌颂的。   
    李兴国(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执行 院长):
    曾庆瑞教授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我校从教43年,他的电视剧艺术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视剧创作实践、理论批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曾庆瑞教授高举守望电视剧精神家园的旗帜,建构了电视剧艺术学科体系,他和同事一起创办了我国高等院校体系中第一个电视剧理论研究方向,引领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博士后的教学培养模式。可以说,曾庆瑞教授作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名师,为我国影视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路盛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谈两点:第一点是曾老师的责任感。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师德,曾老师特别把学生的事记在心上。在六年前,我当时任动画学院院长,他通知我,动画这个学科非常好的,是不是给我们整个影视学院的博士生开一课?我说行,没什么问题。他说几点几分你必须来,在什么教室。我一到教室,他已经先到了,整个四节课,从早上八点到十二点,老先生一直坐着,这个精神太可贵了,是作为教师一个最高贵的品格。第二点,就是他学术的敏感性。他和我说,动画学科是特别有希望的学科,这个学科的建设你必须重视,第一这个学科急需建设,你学科建设的框架是什么样?你应该怎么布局你想过吗?理论并不神秘,你完全可以搞,我信任你。我说那我就试试。对我真的很受启发,现在我正在努力做这件事。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电视剧的管理涉及到国家宏观的政策调控,制片的题材、规划、生产和艺术管理,市场回收和营销的管理,播出单位的选片和播出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上,我们也看到了曾教授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视角。我大概粗略地看了一下他发表的论文,一个是中国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写得非常长,对电视剧的立项管理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另一方面由他所主持和主编的《电视剧艺术学丛书》,也没有忘记电视剧管理这一块,已经出版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管理丛书。曾庆瑞教授还要做的计划有中国电视剧市场营销,中国电视剧的市场行业管理,中国电视剧宣传报道工作研究,中国电视剧从业人员培养教育研究等等这四个课题,这些电视剧的管理已经纳入到曾教授的视野里面了。
    王 甫(中央电视台研究员):
    我跟曾老师在一起有很多的交往,有一件事我记得非常清楚:一次跟曾老师去参加一个研讨会,讨论一部关于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片子。讨论之前,先把剧本发过来看,这个剧本是七集,是一个冬天的剧,开篇就写毛主席在陕北的经历。第一页上就有一句话,1946年毛主席在陕北,当时曾老师曾经问过,这是1946年还是1947年?如果不准确的话,就写在解放战争时期。结果第二天曾老师说,这个错了,是1947年,他说我打电话查了,应该是1947年。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像曾老师这样认真负责地把好质量关,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非常大,也是非常受益的。
    李 汀(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
    曾老师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幸福的,作为一个读书、教书、写书的学者,能够在自己经历了50年的读书、教书、写书的生涯之后,有这么一个桃李满天下的结果,有这么丰硕的著作成果,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同时我也衷心地祝愿曾老师健康、长寿,仍然有充沛的精力、美好的情感,为我们国家的电视剧事业,为他所从事的学术专业继续多出作品!
    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他的评论不扣帽子,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比如他对《大宅门》《人间四月天》的评论,对于坚守电视剧精神家园的呼唤,都显现了他的思想光芒。他写过一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剧各种文化的较量,在这篇文章中他表达了对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多种问题的看法,充满了思想的力量。曾先生在影视批评上给自己立下了几个规矩:一个是从作品出发,一个是把批评写得生动,对于不良思想倾向的作品敢于批评,再就是要做优秀作品的吹鼓手。曾先生的影视批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
    破和立,什么时候破、什么时候立,依据是什么?是道。所以破立有道。曾老师的道是什么道呢?我觉得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道。曾老师之所以敢破敢立,就是他依据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道,在他的文章中,他是非常敢于批评的,对《大宅门》《康熙王朝》《乔家大院》都可以听到曾老师的批评声音,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批评,而是对于作品全面的衡量。
    李功达(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剧作家):
    参加这个会,我首先想到了34年前,那时候我们刚刚毕业,我在农村插队有着浪漫的胸怀,又不知道怎么去叩开艺术之门。那个时候,赵遐秋老师来到我们插队的地方,给我们讲文学、讲艺术,讲贺敬之、讲郭小川,从那时候开始,我认识了赵老师,走上了先文学、后艺术创作的道路,当时感觉在一个寂静茫然的暗夜里面,赵老师给我们点了一盏烛光,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光亮。过了五六年,我开始做了电视剧的创作者,先做编剧,又做制片人。也是在同样迷茫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曾老师的文章《坚守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还有许多他对当时红极一时如日中天电视剧作品的批评,我非常感动。曾老师的文章体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同时又体现了独立的人格,这就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需要的人格和气质。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导):
    我想用三个字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受。第一个字是“风”。曾庆瑞在我的印象中,他潇洒、豁达的风采,在中国传媒大学是独树一帜的,在学界也是独树一帜的。他的风格正如高鑫教授所说的卫士、斗士的风格,他的风范是永远站在潮头,引领中国文化潮流的风范。第二个字就是“感”。感谢曾庆瑞教授对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的贡献和对学术的贡献;感恩作为前辈的曾先生,在开创电视剧艺术学科,特别是建立电视剧艺术学科体系,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感怀曾先生对后学的勉励、激励和提携,让我们铭刻在心。第三个字就是“贺”,祝贺这次“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的成功召开。
    潘欣欣(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
    作为一个创作人员,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作品?我们如何面对市场?我们有困惑和无奈,曾庆瑞老师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住我们的创作方针,坚持住我们的创作习惯,我们将冲着这个目标继续向前走。导演需要学习曾老师的精神,守望我们电视剧的精神家园!
    值得青年理论评论者学习的四个方面
     □杨志今
    曾庆瑞教授的学术生涯和成就,我认为其中有四个方面尤其值得青年理论评论工作者学习。
    一是始终贯穿在曾庆瑞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总是满怀热情地赞美那些优秀电视剧中富有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人物形象,发掘这些人物身上显现的人性的光辉,同时对某些不健康的创作现象,也有理有据地提出严肃的批评。读庆瑞老师的文章感到痛快淋漓,在基本价值观判断上,从不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总是弘扬一种正气、一种浩然之气,他对于人性中的真善美、对人类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总是充满着信心,并努力肩负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一点正是今天一些理论评论工作者所缺少的。
    二是始终贯穿在他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追求真理、永不跟风、不赶时髦的理论精神。纵观庆瑞老师的学术生涯,我们发现无论是他的现代文学研究还是电视剧评论,他从不盲目跟风,他总是执著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他学术研究的高峰期,正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的时期,各种思潮、流派、观点、方法,乱花迷眼,各领风骚,受此影响,学术界一些人跟风随潮,变来变去,常常让人看不明白,庆瑞老师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操守,在当时或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固执己见,但时间却证明了他的真情和可贵。比如在电视剧领域,他鲜明地树起了坚守电视剧精神家园的大旗,而且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他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总是要求自己面对某些权威人士和强势媒体,源自种种复杂因素而发生的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如潮的好评,一定不要随波逐流,一定要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敢于批判和善于批判。同时他勇于解剖自己,尊重历史,服从真理,绝不文过饰非,对自己曾经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简单化和局限性,也自觉反省勇于承担,表现出坦诚的道德勇气。他把自觉遵守学术操守作为终生的追求,并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这一点特别值得中青年理论评论者学习。
    三是始终贯穿在他学术研究和文艺行动中永不懈怠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坚持把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起来,不断成就自己在多个领域的出色成绩。他先是研究语言学,崭露头角时,客观环境迫使他转向了现代文学研究,他和遐秋老师合作,在现代文学领域的不同方向,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早已成为高校中文系学生的重要教材。他们的《文学“台独”面面观》,更以其新颖的视角,一经出版,就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欢迎。已过中年后,他又转入一个新的领域——电视艺术学科的创建,他以极大的热情和难得的创新精神,收获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学术硕果,一套12集的《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几乎涵盖了当代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领域的重要方向。而在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上,都有他的新创作、新发现和新收获。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拓荒、创造性地前行,每一次服从工作的需要,他离开从事的专业进入相对弱势的学术领地,总能满怀激情地迎难而上,完成一次又一次漂亮的转身,这一点也为我们一些常常抱怨学术环境不够好的学生们提供了若干重要的启示。
    四是始终贯穿于他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从不敷衍的认真风范。作为电视剧领域的教授、专家,庆瑞老师从不摆架子,他的勤奋认真是大家公认的,每一次研讨活动他都认真对待,精心准备,他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又坦率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从来都是认真观摩作品,准备发言稿,绝不会只看开头和结尾就不着边际地侃侃而谈。特别是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他多年来给予极大的关注,凡是有关农村剧的专门研讨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娓娓道来的情形。即使是一些被媒体冷落的作品,一些不知名的、新人的作品,他都给予热情的关注。正如他和遐秋老师所说,“回首往事,可以告慰后人的是,我们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所以不悔恨,也不羞愧。”这一点也为我们年轻的学人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赵遐秋:今天一天我很感动
    今天一天我很感动。伴随着这份感动,我在不断地学习,我也在思考问题,我想说说我的感悟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曾庆瑞的生命意识。曾庆瑞的生命意识有他的特点。他的生命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道德层面上,最突出是人民养育了曾庆瑞,他自觉地要报恩。在初中、高中,在北京大学,他一直是靠人民助学金生活。他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他认为,人民养育了我,我就要为人民做事!第二阶段,大学毕业,他读了四年的副博士研究生,成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他从道德层面的报恩意识跨越到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就是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等到年纪再大一点,生活阅历多一点,包括“文革”在内受的挫折再多了一点,就到了第三阶段,他形成了一种生命的本能,生命的一个部分。那就是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尽量地做多、做好,要做到自己满意、大家满意,直到闭上眼睛那一天。他总是爱说:“只要我活着,只要我清醒,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写作。”今天,我更加理解他说这话的心情和那种刻骨铭心的含义了。第二个问题,他的学术气质是“大气”。这种“大气”表现在四点上:第一,学术视野开阔。在导师袁家骅先生的指导下,他通读了《说文解字》《尔雅》《方言》,还有《十三经注疏》,以至于卷帙浩繁的《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等等。他对外国的东西也很重视,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73卷,他浏览加精读,硬是过了一遍。第二,学术研究的系统性。比如今天出版的《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12卷,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系统。第三,擅长归纳。学问家中有一种就是这样的人,我觉得他也有这样的特点。第四,论述也很大气。他的文章决不就事论事,而是若即若离,决不脱离主题,又总是生发开去,在论述的时空中自由飞翔。这就形成一个大的气象。这样的气质就是他在北大本科五年、副博士研究生四年学来的,特别是家骅先生的深刻影响。
    曾庆瑞: 再好好工作15年
    今天我们相聚在我为之工作了43年的大学,对我在电视剧艺术学科领域里面所做的一些理性思考和理论阐释做一番检讨,朋友们给了我许多令我感动的鼓励,我会把这些鼓励当成我自己继续努力工作的激励和鞭策,而在有生之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还会把这次相聚看成是朋友们对中国电视剧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大发展、大繁荣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的理论探讨,大家是在群策群力为今后出谋划策,努力做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先导。怀着感恩的心情,我要感谢在我大半生中所有给予了我无私帮助的人。我的中学和大学、本科、研究生生活的15年,是在武汉一中和北京大学度过的,我一辈子都受益于这两所母校的学术启蒙教育。特别是,我的已故导师袁家骅先生的教导引领我走上了做学问的道路。研究生毕业以后,15年“文革”前后的日子,那是一个历练人生的大课堂,从中受到的教育同样是我学术人生的宝贵财富。第三个15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我要感谢将近一个世纪里以鲁迅先生为旗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给我提供了那么珍贵的文学成就让我有了研究对象,感谢以我的恩师王瑶先生为代表的整个一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还有我的学生给我提供的机遇和帮助。1993年以来,我在电视剧领域度过了又一个15年。15个春来秋去的悠悠岁月里,我坚持从事电视剧批评、学科理论建设还有电视剧人才培养,有所建树,更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我今年72岁了,非常渴望再为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好好工作15年。都说人生“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对于我来说,这个“矩”,就是统属于人类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她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曾子墨:
    对父亲有了新的理解和尊重
    过去这几年,我曾经有无数次像今天这样站在舞台上面对麦克风的经历,但是,今天心情更不一样。过去我站在这里身份只有一个,我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今天我站在这里,我是曾庆瑞的女儿,我内心有一种作为主持人面对话筒时从来没有过的骄傲和自豪。在今天研讨会的现场,看到了我父亲很多多年来的好朋友、合作伙伴,而且还有最让他引以为自豪的、遍布天下的学生,我想这也让我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他所追求的事业,有了一份新的理解和尊重。我父亲是一位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有非常可爱认真的一面。他永远积极乐观向上,他说他要把这份工作一直做到85岁。这正体现了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曾经有很多的夜晚,他面对电脑都在那里敲敲打打地爬格子。在过去的这一年多里,每逢长假我都会跟他说要不要去欧洲玩或者旅行?他都说他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对于电视剧的理论和研究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在我们家里,常常是他作为专家,我作为普通观众,有一些关于电视剧的对话。比如,有的电视剧好看,有的电视剧拍得特别差,但是这样的对话在99.99%的时候,都会演变成为一种争论或者争执,因为我们的观点从来都不会一致。但是我们无论有什么样的争执,父女始终是父女。假如我们真的有同样的观点、同样的喜好,这个世界就不正常了,因为我们毕竟是两代人,有30多岁的年龄差距,但是,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喜好,从来都不会妨碍我们作为儿女心里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所追求的事业的尊重。我今天在这里也特别想代表我自己,还有我远在美国的哥哥、姐姐,对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光临这个研讨会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你们在过去这么多年来给予我父亲各种各样的关心、支持、帮助和理解,正是因为有你们的陪伴,他才能从这份工作当中获得如此之多的快乐、满足还有巨大的成就感。当然,我还想代表我的哥哥、姐姐还有我自己向我父母说,其实无论你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你们是否会有今天这样的学术成就,在我们的心里,你们永远是最好的父母!能够在你们的呵护下成长,永远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幸福和骄傲!   
    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文集
    
  第1卷《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
    第2卷《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论》
    第3卷《电视剧原理——本质论》
    第4卷《电视剧原理——文本论》
    第5卷《电视剧原理——创作论》
    第6卷《电视剧原理——接受论》
    第7卷《电视剧原理——发展论》
    第8卷《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
    第9卷《西三旗——昆玉河论剧》上卷
    第10卷《西三旗——昆玉河论剧》下卷
    第11卷《定福庄剧评》上卷
    第12卷《定福庄剧评》下卷
    开幕词
    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办电视剧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广播电视艺术学更是我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中,曾庆瑞教授无疑是优秀的代表。曾教授在我校从教43年,获得了北京市“教学名师”的称号,在电视剧教育方面,曾庆瑞教授和他的同事一道,创办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电视剧研究方向,引领着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的教学培养实践和体系,桃李满天下。在电视剧研究方面,曾教授高举守望电视剧精神家园的人文旗帜,潜心规划电视剧艺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曾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电视剧的高等教育和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促进中国电视剧的艺术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电视剧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共同举办了今天的“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我们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对曾教授在电视剧高等教育与理论中的研究成果进行研讨,还是对中国电视剧的高等教育与理论研究总体成果进行研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电视剧的艺术事业与文化产业。本次研讨会将主要围绕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中国电视剧理论、中国电视剧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中国电视剧管理、中国电视剧事业与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教授、博导)
    闭幕词
    大家的发言充满了理性,也充满了感情,还充满了智慧,我想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一点感受。
    第一,我们要把曾庆瑞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的学术工作者为这个领域开拓和积淀下来的学术成绩发扬光大。而且曾先生代表老一辈的学者,刚才表了一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态度,他说他希望为这个领域再工作15年,所以我想,不论是对这个学科的团队,还是对我们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还是来自我们国家中国电视剧艺术这样一个领域工作,我都觉得今后大有希望,一定能做出新的成绩。
    第二,曾教授严谨治学。我们学校这些像曾庆瑞这样的专家学者,当他们年事已高,当我们在总结吸取他们的学术成果,继承他们的学术风范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找到一个共同点,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多成功的学者是才赋加勤奋,我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更符合实际。我相信今天曾先生给在座的各位展现出来他在治学的过程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治学方向不动摇,尤其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后来者学习。
    第三,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中国电视剧5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中国的电视剧艺术从理论到创作规律,都有我们民族传统沉淀下来并和其他民族能够相得益彰、有独特内涵的东西。这说明,经过中国电视剧5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理论体系相对成熟,我们的创作规律把握相对准确,我们对人民群众的需求贴近更加紧密。   
    吕 锐(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教授、博导)
    贺 信
    收到你们馈赠的煌煌18卷文集,真是既惊又喜!惊的是你们学术道路有如此辉煌的成果;喜的是在当今红尘滚滚、商业炒作铺天盖地之际,竟有出版社推出这样的学术论著,真的是太值得庆贺了!
    你们两位都是在教育战线、文学艺术战线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同志,你们以正确的思想、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至今桃李满天下,你们以严谨勤奋的学风,笔耕不辍地著书立说,为社会奉献出这千余万字的著作,也必将长远流传,造福后世。
    过去我读你们的作品虽然不多,学习不够,但是从曾教授关于电视艺术、赵教授关于台湾文学的诸多大作中,深深感到你们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坚守,对伟大中华文化的忠贞,以及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业已受益匪浅,此次如能应邀出席专门为文集出版的研讨会,聆听到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一定会受教更多,可惜由于今春青光眼急性发作、右眼失明,虽经住院开刀多种治疗,至今尚未痊愈,只能写此短信聊表寸心。好在来日方长,我一定以你们为榜样,继续努力学习,努力写作,为坚守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全心全意地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你们“3+2”的亮丽工程青春长在,并满怀热情地期待着你们满天下的桃李永远芬芳,早日成为社会的栋梁。
    柯 岩
    2008年9月12日
    各位朋友,今天,曾大哥的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召开了,我仅代表陈映真和我自己,祝贺曾大哥又一大作出版,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陈映真于1990年到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活动时,初识了曾庆瑞大哥与赵遐秋大姐。1993年夏天,曾大哥与赵大姐赴台湾参加活动,陈映真带我到他们下榻的台北福华饭店去看望他们,我认识了两位治学严谨、待人亲切的大哥和大姐。我在一旁静听他们讨论的共同关切的台湾岛内“台独”反民族学术力量在台湾的文化教育领域扩大的影响力,似乎已经在文化、文学、思想以及政治上日渐严重与复杂且急需纠正的问题,大家有着共同的想法,就是希望让大陆的文学界也知道台湾“台独”派人士正急切地推动着反中国、反民族的文学“台独”。
    曾大哥与赵大姐深深认识到文学“台独”的严重性,因此曾先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文艺报》为平台,撰写文章披露了文学“台独”的情势。陈映真跟我谈起曾大哥与赵大姐时,说他们做学问一丝不苟,交朋友则真诚、热情、包容、体谅,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陈映真特别感到欣喜的就是当他忧虑、深感烦恼的时候,有大陆的朋友和学者跟他一起关注到文学“台独”的问题,认识了很早在反对文学“台独”上有共识的同志——曾大哥与赵大姐。他们一直是勤于工作,除了极为认真地教学外,更是关注文学现状并敏锐地发现问题,常常发表文章谈出他们的看法,特别是曾大哥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仍是孜孜不倦,写下了大量的可供学界作为重要理论参考的文章,这也体现出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
    祝愿曾大哥永葆健康,文章不断,同样也衷心祝福赵大姐身体安康!
    陈丽娜
    2008年9月
    作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曾先生以丰厚的学识、超人的勤奋,在电视剧艺术学领域作出了骄人的贡献,在我国电视剧艺术学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他以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以及电视剧艺术批评上的成就令人钦佩,更以毕生不懈的追求精神,勤恳为人、一心向学的品格堪为师表。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传道、授业、解惑,奉献了半个世纪的光阴而无怨无悔,赢得了师生、朋友们的爱戴。他在学术教育方面的建树,有待学界同仁进一步总结和学习。
    我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曾先生的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作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台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学委员会的委员,他所作的贡献同样是卓越的。多年来,他和夫人赵遐秋教授一直支持中国作协的工作,在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上发表了几十篇大作,对当下存在的某些错误文艺思想和劣质文化产品展开严肃的批评,对健康的文艺现象和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的褒扬。其中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告诫和对于文学“台独”的批判发聋振聩,在两岸乃至海外文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曾先生对事业的执著和坚守,他的文化立场和精神追求,不能不让我钦佩由衷。据悉,三年前曾先生在从教40周年的庆祝会上表示,如果身体允许,我要在讲台上站到75岁,要为电视剧的评论和研究工作到80岁,要把笔头工作做到85岁。如今,3年过去了,曾先生身体力行,宝刀不老,无愧于他的告白。曾先生还说过这样的话,无论是事业还是人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都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未来。
    在此,我想表达对曾先生良好的祝愿,愿先生走向越来越年轻的未来,我们期待着您继续用生花妙笔挥洒出更新更美的篇章,书写人生更为壮丽的图画!
    陈建功
    2008年9月21日
    在收获的9月,迎来了“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的举办,向曾庆瑞先生本人致以热烈的祝贺!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曾庆瑞在电视剧的批评实践中,鲜明地张扬守望电视剧精神家园的旗帜,为中国电视剧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贡献。值此研讨会举办期间,祝曾庆瑞先生及夫人健康长寿,继续为中国电视剧理论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电视剧学科体系的建设,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中国传媒大学为影视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长影集团
    2008年9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08-1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