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武林外传》的传播符号学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童蔚 参加讨论

    没有章子怡、成龙、张东健等明星大腕的云集,也没有唯美精致的画面,更没有令人头晕目眩的武打特效,《武林外传》,一部“异类武侠剧”,却在2006年掀起了一股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的讨论热潮。为什么一部室内情景喜剧会如此火爆?其原因可以从大众文化消费、后现代商业传播等方面去寻找。本文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一、《武林外传》: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
    

    按照费斯克的“三个文本理论”,电视屏幕上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文本。“文本是一个(一套)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或符号集成”。①有网友曾说《武林外传》是各种材料杂烩成的一锅粥,电视基本文本即是“粥”,而符号即是“材料”。《武林外传》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成功绝大部分缘自文本听觉符号的魅力,包括场内外人物的语言、音乐和音响。
    用WINDOWS开机音乐作为每集故事的开场音响,网络词汇、广告用语、流行歌曲以及综艺节目主持人台词……《武林外传》正是巧妙借助网络时代的思维对各种听觉符号进行了重新编辑和组合。这些符号的杂拌就如同剧中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一点就点中了受众的笑穴,从而满足了文化消费主义环境下特定人群的收视快感,而这正是《武林外传》自身文本意义之所在。
    南腔北调的方言传播效果。《武林外传》的一大特色,就是无论主角、配角一律南腔北调,陕西、天津、河南、东北等地方言不下10种,使此剧的收视完全跨越了地域障碍,增色不少。例如,老板娘佟湘玉说的是陕西话,白展堂一开口就是典型的沈阳话,郭芙蓉略带福建腔,老邢和燕小六则分别是山东话和天津话。
    披着古装外衣的现代语言风格。《武林外传》的故事背景设在明代,大侠们虽然身穿古装,但语言、眼神、作风等却都完全是现代派。他们的台词融合了当下海量的网络词汇、广告语言,又带有很强的“戏仿”痕迹。试举例:
    (1)安慰一个失意朋友可以搬用以下经典网络拼贴式台词: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语出《射雕英雄传》主题曲),有爱的娃子像块宝(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好(歌曲《忘不了》),忘不了你醉人的缠绵,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歌曲《味道》)
    (2)广告语言符号的借用。在某场景中,正在洗衣服的莫小贝突然对着佟湘玉冒出一句广告词:鸟牌皂角粉洗出一代好掌门。
    (3)观看该剧时,受众不时可以看到与某些熟悉的影视片相仿的台词与桥段。《武林外传》就是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用明显的夸张手法告诉受众他们在“依葫芦画瓢”。“曾经师父的一本武林秘笈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尘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师父说3个字:“都怨你”。如果非要给这个怨加个期限的话,那将是1万年……”这个对白显然是来自受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喜剧《大话西游》。
    插科打诨的多元音乐元素。《武林外传》的音乐亦不忘轻松、搞笑的原则,中外音乐轮番登场,流行歌曲、民间小调等元素任意组合。“我是郭芙蓉,我酷爱武功,我来自江湖,我与众不同”就是郭芙蓉版的《我不是黄蓉》。
    音响符号在该剧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剧中各路“英雄好汉”施展各自的独门武功时,恰到好处地配上夸张的音响符号,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喜剧效果。
    由这些丰富多彩的符号组成的电视文本混淆古今中外、杂糅南北东西,把传统武侠剧和大侠形象颠覆得面目全非,使受众淋漓尽致地过了把瘾。但这仅是该文本表意的第一层次。
    巴特符号学理论的核心是符号含有两个层次的表意系统。②《武林外传》对飞檐走壁的大侠形象的颠覆是符号表意的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把他们还原为普通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美好情感和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产生了第二层次的表意系统。也即在颠覆的同时建构和强化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价值信条。用导演尚敬自己的话说就是“在独特的形式下,包藏着向善求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内核”。③
    二、《武林外传》受众生产文本的快感
    在费斯克看来,电视文本既有可写文本的开放特点,又有可读文本的易懂的特点,是种生产性的文本。④“一个文本便由一个运行于许多层面的符码网络所组成,从而能够根据读者的社会——文化经验产生不同的意义”。⑤也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性文本的基础上,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文本,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生产的愉悦和颠覆的快感。它们可以表明原初文本的意义是怎么被不同的受众或亚文化激活,又是怎样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文化的。
    《武林外传》播出之后,传统媒体还没有加入报道的行列中,在天涯论坛就有一个相关的讨论帖,点击率达两万多,回帖上千。迄今为止百度“武林外传吧”共有44494个主题,跟帖数达609730篇(截至2006年5月23日)。受众在这个热烈追捧的过程中,认知的需求退而次之。他们大都不会去理会创作者的目的,而是将自己放进文本的解读之中,进行文本的再创造,追求的是文本本身所带来的快感。
    这种再创造的快感来自于不同维度的解读:或认可该剧,或将之批评得一文不值。
    《武林外传》的受众支配式解读。即观众生产文本跟电视基本文本立场完全或基本一致,两相和谐,受众“运作于支配代码之内”。《武林外传》的粉丝们除了自发开辟BBS讨论区,不时更新完善经典语录、整理搞笑情节外,还充分利用被给予的空间引起了民主联想,创造了群体自我辨认的标记符号,充分体现了费斯克“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的意义。如《武林外传》的粉丝统称为“腐竹”,缘起于剧中白展堂的一句台词:“粉丝?我还腐竹呢。”而且像超女一样每一位主角的粉丝也有群体自我标志。比如,佟湘玉粉丝称为“香米”,白展堂粉丝就叫“汤面”,“锅巴”即为郭芙蓉的粉丝。在这过程中,这些受众获得了快感:既是生产的快感,也是解读的快感。
    《武林外传》的受众对抗性解读。对《武林外传》持批判态度的受众也不在少数。如当年执导《编辑部的故事》的赵宝刚便对《武林外传》嗤之以鼻,网络上也有大量类似于《三骂〈武林外传〉》、《武林外传——我的小字报》等批判性的帖子。在对抗性的解读过程中,受众选择了自己的一套解码立场,生产的文本意义与基本文本相背离。但事实上,在反对、批判甚至谩骂该剧的过程中,这部分受众也得到了快感,一种对抗的快感。
    三、《武林外传》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
    《武林外传》是一个集无厘头、KUSO精神于一体的符号体系,但这些符号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之中才能产生特定的意义,下面结合传播符号学理论对该剧符号意义产生背后的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
    1、反精英的文化消费语境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主张从符号文本的外部环境入手,对符号进行语境化解读。他提出了“新闻场”的概念,认为社会历史中的经济场、政治场、法律场等,都影响符号意义的生成。
    在这个消费引领一切的时代,消费不仅包括物质的,更有精神上的。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是消费原则所追求的,没有任何负担的文化产品反而更受欢迎。从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到超级女声、莱卡“好男儿”,从芙蓉姐姐掀起的“反智主义”到以“馒头血案”为代表的恶搞,不可否认,重视娱乐精神的消费文化正搭上网络的快车,不断解构着主流和精英的文化。
    《武林外传》正是带着后现代的价值判断意识,延续并推动了这股狂欢、无厘头、恶搞的文化消费浪潮。幽默、恶搞之余亦不失讽喻的机警,可谓在嬉笑怒骂之中解构传统武侠体系,而这种颠覆意识又很巧妙地寓含于文本的各种符号之间。观看完全剧,受众会发现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大侠。即使是剧中人物的名字也颇含讽刺意味。佟湘玉来源于《龙门客栈》的金湘玉(“铜”比“金”差了好几个等级),郭芙蓉的老爸郭巨侠则改编自《射雕英雄传》的郭靖郭大侠。
    2、编码与译码双方所熟知的“代码本”
    一部情景喜剧,为什么有人视之为经典、有人却全盘否定?根据霍尔的理论,《武林外传》文本意义的生成,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主体以及编码、译码两个环节的综合作用。
    传播者从事的是将信息制作成符码,接受者从事的是将符码解释为信息,两者分别进行的是方向正好相反的事情,但是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尽量使传播的信息和被接受的信息保持一致。那么,怎样才能使编码和译码大体上达到一种对等一致的理想状态呢?关键就是规则(或叫代码),必备条件是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和顺利使用。由于生产者的编码规则和接受者的解读规则不尽相同,人们在解码时就会出现三种情况:投合性译码(完全接受文本意义)、协调性译码(部分接受文本意义)、背离性译码(明知文本意义却反对之)。⑥前两种是比较的理想状态,后者则是传播者希望尽量避免,但事实上又较难避免的情况。
    从传播者的视角来看,只有认识、理解和暗合受众心中规则的符号,才能在传播行为上使受众产生选择性注意,进而选择性理解,最后能够选择性记忆。这些规则包括受众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等。《武林外传》打着古装武侠的旗子,实质上记录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现代人的生活,他们很努力地把70年代后关注、感兴趣的想法融合到故事文本中,并且在表现形式上尽量多地采用70年代后所熟知和喜爱的符号。
    从接受者的视角来看,要看懂并进而喜欢上《武林外传》,必须和传播者一样熟悉无厘头,熟知流行文化元素,懂一些英语(至少初中甚至4级英语水平),了解热门的娱乐八卦话题……比如,关注或者知道超级女生,知道啥叫PK、啥叫粉丝;知道经典的广告语“女人就要对自己好点”,“我的地盘听我的”等等。只有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的译码者,才能特别体会出基本文本的指向性,接受编码者信息的传达。反之,则很容易对这部情景剧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此,编剧宁财神本人也认为这是部代沟性很强的作品。
    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传播的分众时代也让受众有了按自己意愿选择的余地。受众既可以喜欢《走向共和》、《亮剑》这样的黄钟大吕式的历史剧作,也能钟情于《武林外传》这样的无厘头诙谐之作。《武林外传》的流行说明了该剧已基本实现编码意图与解码意图的一致性。当然,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人都来创作《武林外传》,那会造成文化的浅层化和平面化,但我们也不能对这样的作品进行简单地、过度负面地评判。当下文化的丰富性,不就是通过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共存来实现的吗?
    注释:
    ① 李彬著:《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②即: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符号”只是符号表意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作为第二层表意系统的能指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所指。
    ③ 苗春:《〈武林外传〉:“e时代”的中国式喜剧》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4037635.html,2006年1月18日
    ④ 约翰·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28页
    ⑤ 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⑥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第12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