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家都高喊着抱团过冬的岁末,贺岁片却摆出了前所未有的拥挤架势。两个月的时间里,近20部影片排着队贺岁,档期跨度之长、上映影片之密集、影片题材类型之丰富(传记、情感、喜剧、动作、武侠、警匪、史诗应有尽有),大有十年来最火爆之势。 贺岁档是个什么档 冯小刚终于回归都市贺岁喜剧,以他10多年来打拼下来的结实观众基础,他的新片《非诚勿扰》有望与《赤壁》(下)争夺今年贺岁档票房冠军的宝座;陈凯歌也重返《霸王别姬》式的文艺片创作路线,凭借《梅兰芳》再度引发人们对艺术电影的崇尚;吴宇森的《赤壁》(下)借笑傲金马奖颁奖典礼,且上集在日本刷新票房纪录的东风,准备在这个不太景气的冬天再次创造奇迹…… 一年一度的贺岁档,在电影人看来就是“赚钱档”。作为一年内最好的电影档期,每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场未见硝烟的贺岁大战中,跌宕起伏的攻防策略往往比银幕上的故事都更富有戏剧色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电影正式公映之前,各家均使出看家本领,为的就是在贺岁这个好档期分得最大一杯羹。尽管有业内人士提前声明,称今年贺岁档总票房会有大幅度提升,空间尚有,无需担心僧多粥少。然而众多影片背后的操盘团队可不敢高枕无忧,他们各尽其能地吆喝着,唯恐自己的声音被淹没。 继最先挑起改期上映风波的《梅兰芳》后,《赤壁》(下)又传出国内上映有望提前10天的消息,紧跟着,《女人不坏》、《叶问》、《非诚勿扰》等片也纷纷宣布改变映期。黄道吉日一择再择,排兵布阵,煞费苦心。为了找准最佳上映时刻,一部部影片频换档期成了2008年底贺岁档颇为独特的一景。 拥堵清冷两重天 有人为今年的贺岁档算了一笔账:60天上映20部电影,假如一部不落地看,平均3天就要看一部;以每部50元计,仅看电影一项节日娱乐,人均就要花费上千元。而这种“理想状态”,对工作、生活重压之下的都市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况且,看贺岁片本来是种休闲享受,可在如此密集强劲的视觉轰炸之下,观影的乐趣不知不觉已经被大打了折扣。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习惯于把好东西留到过年吃。不过,近几年来春晚的饱受争议,已经明确地向演艺界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现代人需要的是随时随地的娱乐,而那些逢年过节才有的形式感过重的“文化仪式”,在他们心里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坚不可摧了。 业内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中国电影市场的分配不均:前面11个月都是“吃不饱”,到了第12个月却变成了“消化不良”。中国电影纵然拥有再强大的肠胃功能,长此以往,恐怕也要被折腾出胃病来。 有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中国电影产量高达402部,2008年估计比这个数字还多。然而,形势并不比前一年更乐观,仍然有多达四分之三的影片无缘在影院的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基本上是一杀青就宣告游戏结束。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的人看小部分的电影,一年中能够在全国35条院线上映的影片不过100部左右。如此看来,贺岁档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电影市场需要良性循环 2008年年初以来,横扫各大院线的《长江七号》、《大灌篮》、《赤壁》、《功夫之王》、《画皮》、《梅兰芳》、《叶问》、《非诚勿扰》8部影片的票房超过10亿,也就是说,它们占去2008年40亿左右票房的四分之一强,而其中除了《赤壁》是暑期档、《画皮》是国庆档以外,其他影片的不俗票房佳绩都是在贺岁档取得的。 电影人对贺岁档的偏爱甚至迷恋有着充分的理由。但从一部大片独享到几部大片分享,贺岁档这块大蛋糕眼看着已经被切割得越来越小。随着两个黄金周外加好几个小黄金周这一全新的节假日模式的形成,贺岁档一枝独秀的局面也开始面临挑战。从传统的端午、中秋、国庆,到舶来的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既然现在娱乐的名目多了,大可以抓住假日的变化,将好影片平均一些,分散一些,让观众的岁末电影大餐变得日常化。 事实已经证明,在《梅兰芳》、《叶问》、《非诚勿扰》等贺岁大片的强势竞争下,《证人》、《硬汉》等一些中等制作好不容易挤进贺岁档,立刻就被大片的光环淹没了。对此,有电影业界人士分析说,如此拥堵的档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市场的弊病,即产业规划能力还不强。一方面在意市场,一方面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没跟上,存在一定盲目性,但这也恰恰是电影市场初步繁荣的现象。 2008至2009年的贺岁档争夺依然如火如荼。甄子丹的功夫,黎明的京剧扮相,葛优的幽默,吴宇森的高特技,还有宁浩疯狂的赛车,徐克的性情女人,到底哪个更吸引人,还是观众说了算。 原载:《光明日报》2009-01-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