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引进大片风雨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群 参加讨论
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有引进大片的威胁,而是国产电影自身的质量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这一点在引进大片十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了印证。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影走过的历程,进口分账影片对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电影创作乃至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化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自1994—2008年这14年间,引进大片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喧嚣到平静的过程,它的出现一方面提高了中国观众的观影口味,改变了中国观众的观影心态,同时更以国产电影无法比拟的高投资高技术重新书写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历史,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而我们的国产电影在与引进大片的博弈中经历的不仅有被挤压甚至被抛弃的阵痛,更有阵痛之后的奋起直追,其中院线制的建立和多厅影院的改造与建设是一种努力,中国式大片的诞生更是国产电影在全球化格局中的一种自我选择,无论这种选择在当下还有多少的偏差与盲目,至少它使国产电影不仅在国内票房上一改进口大片占据大半壁江山令人扼腕的局面,更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树起了一面中国制造的标牌;此外,对好莱坞电影营销策略的学习与借鉴,电影放映档期的开发与日渐成熟,以及节节攀升的电影票房数据,无不来自于国产电影“与狼共舞”的十四年间跌打滚爬摸索出来的种种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片时代”,其间的风风雨雨,得失对错,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亦是一份难得的借鉴。
    1994-1998:引进大片风光无限 国产电影陷入低谷
    1994年,首部以分帐发行的方式引进的好莱坞电影《亡命天涯》登上中国银幕,引起电影界一片“狼来了”的喊声。关于引进大片究竟将“激活”还是“毁灭”中国电影的争论从彼时兴起,持续数年成为中国电影论坛上最为集中也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
    紧接而来的1995年十部内容形式各异的引进大片令中国观众目不暇接,由好莱坞动作巨星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动作大片《真实的谎言》,在高投资高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与人们以往在录像厅里观看的香港制造的同类影片完全不同的豪华面目,当年来自中国内地上亿元的票房就是对这部电影的震撼效应最好的证明;而《阿甘正传》这样既占据了1994年全美票房冠军宝座又兼当年奥斯卡最大赢家的史诗巨片,更让中国观众看到了真正代表“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迪斯尼的动画巨片《狮子王》则以其人性化的形象设计加上细致精美的工艺制作彻底颠覆了“动画片等于小儿科”的传统观念。《狮子王》之后,又有成龙的《霹雳火》《大醉拳》及好莱坞大片《生死时速》《变相怪杰》《虎胆龙威3》接踵而来,于是1995年成了热爱电影的中国观众的狂欢节。
    95狂欢过后,引进大片在中国掀起的热潮虽然有所降温,但其动辄五六千万的票房还是令国产片难以望其项背。到1998年,耗资2.5亿美元的豪华巨片《泰坦尼克号》在横扫北美、欧洲、东南亚后又席卷了中国影坛,它所创下的观影人次之多、票房之高至今仍然是14年引进大片史上一个无可逾越的高峰,3.2亿的票房收入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而那一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总收入才达到14.4亿,中国电影真的被逼到了欲哭无泪的地步!
    然而,就在这一次次的阵痛中,中国电影开始由被动而主动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自新。其中既有对引进大片营销手段的模仿、学习与运用,比如1995年四部国产电影《红粉》《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按照引进大片的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结果与引进大片一起进入票房排行榜前十名;还有对电影发行放映档期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自成龙的贺岁片《红番区》开始,经过连续三年的启蒙与熏陶 ,在1998年成龙的贺岁片《我是谁》光临之前,由冯小刚导演的喜剧片《甲方乙方》在北京上映了。那一年,《甲方乙方》在北京的票房是1150万元,超过了成龙的《我是谁》,继而在全国创下3300万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当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此后冯小刚一发不可收,1999年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票房4100万,高居国产片票房榜首,2000年又推出贺岁片《没完没了》。可以说正是在进口大片的催生下,贺岁片的概念开始逐步走进中国观众的心中。与此同时,在引进大片的刺激下,中国电影也开始了自己艰难而又执著的大片之旅,先后有《兰陵王》《秦颂》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始向大片化方向努力的影片相继登场,然而结果都难如人意。直到1998年陈凯歌的史诗大片《荆轲刺秦王》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惨败,国产电影的大片之路似乎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1999-2002:引进大片“审美疲劳” 国产电影酝酿反击
    经历了《泰坦尼克号》的高潮之后,1999年引进大片市场陷入低谷时期,2000年引进大片数量虽然增至14部,总票房却只有5个亿,创下进口分账大片的历史最低。到2001年,虽然有《珍珠港》这样破1亿票房的大片支撑着,整个大片市场仍然难逃低迷状态。这一年,进口分账影片数量已经达到16部,总票房依然不过5亿多元,单片票房过5000万的也越来越少,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引进大片质量的参差不齐、品种单调、技术大于艺术等问题终于引发了中国观众的“审美疲劳”。
    与此同时,电影人在遭遇大片“入侵”近十年后也开始由防守转为反击。2001年,张艺谋开始筹备投资3000万美元的巨制大片《英雄》,经过一番喧嚣非凡的宣传之后,于2002年12月20日在国内市场全面上映。上映首周票房即破1亿大关,最终以2.5亿人民币的票房击败当年的所有进口大片,荣登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那一年的国产电影票房份额也因此而得到提升,虽没有超过进口大片票房总和,但至少给了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信心与希望。随后《英雄》又在2004年出征北美市场,创下5400万美元的票房战绩,成为第一部在美国票房排行榜上夺冠的亚洲影片,全球票房达14.5亿人民币。美国的《华尔街时报》为此专门发表文章,称“《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2003——2008:引进大片重整旗鼓 国产大片群起称雄
    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引进大片和国产电影市场双双陷入萎靡状态。到了2004年,正值分帐大片引进中国整整10个年头,国产电影终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和《功夫》分别以1.53亿、1.25亿、1.01亿人民币的票房占据当年电影市场票房前三甲,成为继《英雄》之后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又一奇迹,接下来的2005、2006年,占据票房榜首的依然是国产大片,2005年是陈凯歌导演的《无极》,2006年是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与此同时,进口大片票房也开始逐渐回升,2005引进片的票房冠军《哈利·波特4》票房已达9400万,2006年的《达·芬奇密码》《金刚》票房都已破亿,显示出引进大片市场开始逐步回暖的迹象。
    然而,这一阶段人们关注的话题已经从进口大片转向了国产大片。《无极》登场伊始虽创下1.5亿高票房但同时收获太多骂名,到2006年的《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高票房低口碑”的尴尬再次出现,人们在为国产大片终于冲出国门,取得国际市场话语权欣喜的同时,不禁又为大片在本土市场渐失人心的前景而担忧。
    而2007年《集结号》和《投名状》的出现,则使人们重拾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尤其是冯小刚的《集结号》,大胆挑战了《英雄》以来古装武侠+明星阵容+绚丽场面的大片模式,在利用大片的高投资、大场面震撼观众视听的同时直击观众的心灵,其票房和口碑的双赢结果在近年来的国产大片中实属首例,这一转折让更多的人对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式大片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也表明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有引进大片的威胁,而是国产电影自身的质量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这一点在引进大片十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了印证。
    2008年值得言说的话题来自:一是引进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创下1.8亿高票房,一是国产大片《赤壁》(上)在收获3.2亿高票房的同时再次陷入毁誉参半的尴尬中,还有正在上映的《梅兰芳》《非诚勿扰》都有很好的期待。由此也为我们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在中国电影进入全球化格局后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其表达方式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究竟孰轻孰重?抑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原载:《文艺报》2008年12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