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央视春晚开篇,因电影《山楂树》走红的窦骁、周冬雨,上演了和高铁有关的歌舞剧。骑自行车的“老三”,坐上了高铁,青涩穿越成直白,慢节奏穿越成加速度。彼时此时,其实都是“原生态”。30年两代人,回望青春,总有些情怀无法割舍,总有些精神让人感动。 2011年元旦,《兵团岁月》收视率超过7%,成为最热的跨年剧。而去年一年,从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到电影《山楂树》,那一代人的故事被一次次搬上荧屏和银幕,父辈的青春和记忆也被一次次打捞起来。在说不完的爱情故事的包裹下,这些影视作品好像是在不停地感叹远去的青春,而事实上,当《兵团岁月》完完整整讲述了一代人从年轻到年老,把青春甚至生命留在了异乡之时,北风、冰雪、山楂树勾勒出的贫瘠和寒冷,映衬出的一种美好,骤然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人性中积极昂扬的精神和信仰,成为爱情糖衣下真正的一代人的生命内核。 今天,我们整理滋养过一代人生命的内核时会发现,对比“现代性”带来的对快节奏、高性价比、安逸舒适的追求,那些物质贫乏年代迸发出的精神力量显得更加珍贵。尤其是面对加速度带来的迷失感,父辈祖父辈的青春,单纯得就像许三多的“钝感力”,用“寻找意义”补全网络时代“神马都是浮云”的“失重感”。或许晚辈无法完全领悟父辈的精神世界,但是从“兵团”一代人延续到“许三多”的那份执着,却能让人看见,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青春,有些东西始终值得代代相传,永久坚守。 ●电视剧《兵团岁月》,是一部知识青年版的“奋斗”,让很多人看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纯真和浪漫,以及被如今年轻人忽略了的父辈们的青春颜色。 《兵团岁月》剧中的主角乔海洋,以及他的同学们,集体离开北京城,以连队的形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他们学校之外的新集体生活。兵团岁月里,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也没有频繁的考试,有的只是东北雪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和“加强生产,保卫边疆”的使命。一代人的青春从此有了统一的颜色,却也在整齐划一间,悄然露出一些跳跃色彩。 在一篇对比《兵团岁月》和《北风那个吹》的网络掘客(网民投票,看支持率)博文中,很多人认为《兵团岁月》和《北风那个吹》最大的雷同,莫过于爱情戏主线的男女搭档:《北风那个吹》是大队长牛鲜花和芭蕾男孩帅红兵,《兵团岁月》是指导员郑红梅和小提琴手乔海洋。或许主创是想用爱情戏,拉近现代观众和知识青年之间的距离。毕竟,对于今天泡在消费文化中长大的年轻人而言,去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爱情或许是能跨越时代和价值观代沟的捷径。而爱情的共鸣,确实说明了地理和生活状态的转变,并没有阻挡青春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父辈一代人的爱情,从李春波的歌曲《小芳》开始,就以某种形式,悄然渗透进有关青春的一切话题。 就在《小芳》成为一个时代爱情雕塑的同时,荧屏知青电视剧不断更新,不曾大红大紫,却也始终保持着热度,成为知青文学的最大载体。流行音乐和电视的加入,让名噪一时的“伤痕文学”的脚步逐渐远去。 ●有评论说,倾诉痛苦、抚摩伤痕的“疗伤过程”已经完结,“伤痕”和“艰苦”的味道似乎已经淡去,一代人生命中的美好,被更多发掘,并深深滋养着现代人。 曾经的知青们正在老去。尽管轻松是眼下“知青文学”流行音乐版和电视剧版的特征,但是寻找感动,却并不仅仅只有轻松。从《孽债》、《戈壁母亲》,到《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爱情、回城、前途,责任、选择、逃避,反思也好,疗伤也罢,追忆青春时,最终沉淀下来的,总是那些滋养成长的向上引力。而知青一代人,尤其懂得选择积极善良,为自己,为孩子,为所有人。 把最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兵团的“风过有痕”在博客里说,看了《兵团岁月》很是感动,剧中连队上山进林子执行伐树任务,雪地安家—搭帐篷那场戏,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兵团生活 看到剧中在城里还要父母照顾的小青年,在老职工的带领下,不畏寒冷,钻进林海雪原伐树盖房,安营扎寨。我的脑海里顿时出现了我们在兵团时,每年冬天下乌梁素海打芦苇的艰苦生活场面:睡在漏风、露天的破旧土坯房里,风沙雪花遮挡不住,睡觉都要戴着厚厚的军棉帽;每天早晨起来要砸开冰面取水洗漱;钻到一人多高,甚至两三米高的芦苇荡中作业,只能听到铡刀割倒芦苇的咔咔声,半天见不到一个人。下工时还要用马车把捆好的芦苇运回营地,那煞车可是技术活,加长、加宽的马车满满当当装得也是一人多高,连赶车、押车的战士都被厚厚的芦苇遮盖住了,遇上泥泞颠簸路段,难免车翻人倒,还要装好车继续赶路。那时的艰难和历练我们终生难忘! 在那个将激情血性、浪漫疯狂、理想和青春,都放大到极致的年代,很难用今天的眼光事后诸葛亮一样地,定义所有的一切是否完美。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它本身是一块磨刀石,刀锋触碰,迸射火花之间,锋利与否,会不会断裂,都看刀具本身,是用什么角度和力度去和它接触。 ●有的东西其实不需要刻意去“复刻”。父辈一代的很多东西,甚至那些晚辈无法理解的信念和精神,其实已经融化进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之中,正在代代传承。 兔年央视春晚,因为《山楂树》走红的窦骁、周冬雨最先亮相。银幕上的知识青年,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回归到他们现实中的原生态。30年,两代人,描摹和复原并非易事,但是总有人希望能描摹父辈的印象。原因很多,但是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或许只是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 知青剧、兵团戏的编剧,大多都是有过知青经历的一代人,他们往往是将自己真实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文字,讲述成故事供后人观赏。他们在回顾亲身往事的同时,也率领当代观众一同感受了一回那个年代中,父辈曾经的心跳和理想。《北风那个吹》的编剧高满堂说:“我在写《北风那个吹》的时候追求了一种新的表示方式,任何时代都有大爱大美,贫瘠的生计中也有漂亮的浪漫。我放下了我以前习惯的表示方式,希望用这种新的表示方式,让知青、知青的父母、知青的后代都能喜爱这部全新的知青故事。”《兵团岁月》的编剧李一波:“我虽然有欢跃,但更多的是七上八下,生怕这部戏不能中意兵团战友的请求,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水准。最后,张译和沈傲君的对手戏,拉近了这部剧与今天观众的距离,让我喜出望外。” 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代,窥一窥父辈的理想,知青剧和兵团戏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两代人,刚好都是目前主流文化话语权的掌握者。可以写小说、拍电视、投电影,向更多人讲述属于知青的记忆。不过,主流话语权的接力棒的传递本身,就有一种文化成熟和思考的选择。 有人说,年轻观众会羡慕剧中父辈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单纯充满激情,没有如今房子车子票子的羁绊,总是信心满满。其实,时间对于每一代人都是公平的,每一代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回望,并不需要遗憾“恨生不为太平男子”,没有生活在激情燃烧的时代。最近热播的另一部剧《钢铁年代》,几个主角恰恰是知青一代人的父辈。那一代人的青春,在红旗招展和钢水飞溅中,染上了红色和金色。时间和时代是天才的编剧和导演,她会为每一代人设计一个框架,所有年轻的生命,都在用理想奋斗和成功,为关于青春的剧情提供灵感。 “兵团战友”杨慧娥博客 《兵团岁月》据说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我断断续续看了几个片段,感觉和我们的兵团生活不尽相同。剧中交代的人物和情节像《北风那个吹》的翻版,我不大认可。相关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千千万,真实感人的不多。我们不忘那段经历,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吃过苦受过累,也受到过不公的待遇或者被误解,那些都已经过去。留下的是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朋友们的青春回忆和真挚友谊。困苦熬过来回想过去并不后悔,这是没有这些经历的人难以理解的。 “南方的鸟”博客 那茫茫的白雪,那身熟悉的军大衣,那巍峨的长白山一下子就把我的记忆拉回20年前,全国热播的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是的,那是写我们一代的青年的。于是我一下子被吸引了。 谁说岁月无痕?每一个知青,只要你打开她,都是一本书,有许多故事,很动人。只是有人愿意讲,有人不愿意讲。有人看场合讲,有人只对好朋友讲罢了。 “金钱未必都是幸福”——股神巴菲特。今天当《红太阳照边疆》这首歌在《兵团岁月》片尾响起,我顿时热泪盈眶。 凤凰网知青春晚串词 我们已经走过了人生的春天,当不再年轻的时候,才掂出年轻生命是那样的绚丽。我们深信,只要心中充满着阳光,即使在那寒风萧瑟的冬季,眼前也是春暖花开的风景。知青最好的年华,是中华民族奋进之路上遍地盛开的小花。共和国知青——用青春铺就了共和国的富强之路,用牺牲承受了改革开放的阵痛,用奉献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腾讯网娱乐评论版块 那个时代的光阴故事值得后辈人去细细品味,他们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样值得后人学习。 但父辈他们那个时代的青春颜色,我们已不能再次涂抹。他们所经历过的,我们所不能感受的人生,我们不必羡慕,也不必自叹生不逢时,因为当后人看我们的历史时,我们也该让他们感到精彩。 原载:《文汇报》2011-02-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