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类型”其实是“老买卖”——也说荧屏“谍战热”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磊 参加讨论
  今年年初,随着《黎明前的暗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谍战剧”掀起了又一轮荧屏热潮。《风声传奇》、《借枪》、《风语》、《旗袍》、《青芒》,似乎所有的卫视排片表上,唱主角的都是谍战剧。不过,随着不久前谍战剧延后播出的消息传来,荧屏忽然少了谍战剧的身影。对比之前差不多每周都有新谍战剧爆出的强劲势头,“被休眠”对谍战剧来说未必是件坏事。“跑得太快落下灵魂”对于商业类型片而言尤为适用。一片叫好声中被忽略的批评和建议,现在不妨仔细听听:某些没有个性的谍战剧,说是新类型,其实不过是向收视率看齐的“老买卖”。
    套路成为“俗套”
    像现在流行的“星座理论”,把人的性格分成12个大类。某些谍战剧也用一些套路,把原本复杂的情报斗争,归纳总结成若干个模式。“为什么地下党身边总要有假妻子、真情人,弄不好还会有个敌方女特务为他牺牲?”观众调侃谍战剧的套路来来回回用多了玩熟了,容易被人看穿,也就变成“俗套”。
    《潜伏》被奉为“谍战神作”之后,跟进的国产谍战剧就依葫芦画瓢,偷师了其中的不少情节。主人公总能在楼道“偶然”听到重要的情报,总能“偶然”撩起窗帘看到重要情况;主人公总有能把死人说活了的好口才,把不成立的事说到成立,诡辩、劝说的功夫相当了得;最实用的是利用“办公室政治”,让敌人自乱阵脚,甚至明知道谁是地下党也不去抓,攘外必先安内,先消灭自己“上位”的对手。
    观众自发总结的谍战剧俗套,也从“特务多为美娇娘”的造型雷同,升级为情节和表现手法的“动作枪战齐上场,故事单薄史料挡,假的妻子真的郎,敌我之间恋爱忙,勾心斗角本事强,对白肤浅旁白扛”。
    文艺作品的确需要巧合,以某些特定场景、情节来塑造人物,但是遍地开花的“巧合”,不仅稀释了谍战剧制造悬念的紧张感,让观众少了一分玩味,而且从创作逻辑上“否定”了谍战斗争的残酷性。
    “刺激大片”实为“人文小片”
    这几年谍战剧流行一个词叫“向死而生”,似乎把死写得越恐怖,就越能体现出革命者的意志坚定。于是,很多谍战影视剧开始在酷刑上做文章,刺激观众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只是刺激越来越大,却忽略了人物意志力来源的推动力,最终,真诚往往成了一朵浮云,谍战成了刺激大片,“人文小片”。
    有部谍战电影从开篇到结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酷刑。尽管很多情节点到为止,比如“关上门、听惨叫”,或者反打镜头回避对酷刑的正面。但无论是滴着毒液的针,还是各种型号的解剖刀,还是让人看了头皮发麻。说白了,这些谍战剧中酷刑受虐的场面,实际上只是商业上的需要,而与其内在的情节并无一定的关联,更与严肃的主题无关,而且消解了剧中所要表现的革命者向死而生的信念。
    面目模糊的信仰和“被信仰”
    与原先传统的反特剧的显著区别是,不少新播放的谍战剧,反派人物同样被赋予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潜伏》编导姜伟曾经这样比较过余则成和李涯:“余则成有多忠诚,李涯就有多忠诚;余则成有多坚强,李涯就有多坚强。”而在新版《敌营十八年》里,国民党军官何昆也被描写成一个忠实于政治信仰的角色,只是因为背负了不同的使命,信仰着不同的主义,才和身为地下党员的江波有了不同的人生。高扬的“被信仰”同时出现在斗争双方身上,而那政治信仰本身却面目模糊。这不能不说是创作的误区。因为,对不同的人来说,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信仰,但是政治信仰本身却包含着是非和高低,这是不该模糊和等同的。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创作者不能一味地以欣赏的态度刻画这些反派人物的所谓的“坚定的政治信仰”,而应将剧中人物的政治信仰放置在特定的历史地域背景下进行深刻的剖析,给观众以警示。
    原载:文汇报2011-05-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