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收录了多少种书?《四库全书》之后是否有人对中国的书籍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这是不少人颇感兴趣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索。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丛书,它基本上汇集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著作,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库。该书修于18世纪后期,当时国内“汉学”兴盛,已有的类书已不能适应广大学者研究古籍的需要。同时,为了加强文化统治,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令,在全国征集私家所藏善本书籍,搜集《永乐大典》遗籍,并设馆编纂《四库全书》。三百多名学者经过近十年的共同努力,于1781年全书始告完成。在该书编纂期间,曾对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未被收入的书籍,分别编写了提要,并按类编排,汇成《四库全书总目》一书。《四库全书》及《总目》当时由武英殿刻版印行,分别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和文源阁、热河行宫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及杭州的文澜阁中,其中不少已毁于战火。 《四库全书》之后,新出版的书籍甚多。同时,又发现了不少四库未收录的书,于是有人着手收集四库之外的书籍,如嘉庆时,浙江巡抚阮元先后收集了四库未收到的书170多种,向清廷进呈。后来,国外亦有人开始调查、收集中国图书,成绩最大者是日本利用庚子赔款组建的东方事业文化学会(当时亦吸收清代遗老参加),大量收集中国图书。并制定了三条收书原则:l、《四库全书》之前未收入四库的书。主要收集了佛教书籍、道教书籍、名人传记、小说戏曲及查禁之书等;2、《四库全书》之后直到民国的著作,主要有生存人的著作。原印刷但未发行的书籍及方志等;3、《四库全书》之后发现的更好的版本,以便引入修改原《四库全书》。在这三条原则的指导下,东方事业文化学会历时多年,耗资40万银元,对我国北平的故宫博物院、辽宁图书馆、吉林图书馆等处及私人藏书都进行了收集。同时,对日、韩、英、法等国收藏的中国图书作了调查。特别是对敦煌经卷传到国外的部分都作了登记。这样先后共收集各种书籍及书目二万余种。然后,按《四库全书总目》的格式,编修了一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经费紧张,未能印行。战后印刷,并交还我国,由沈兼士接管,副本带回日本。1972年3月,王云五在台湾据日订本再次印行。 《四库全书》按中国古代传统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其中经部11类,史部16类,子部13类,集部5类。各类名称和收录书籍数见附表。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亦按上述原则分类,只是各部的类数及各类著录的书目数都有所增加,详见附表。 从附表统计,《四库全书》共收录书籍为3431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书目9976种。 参考文献: (l)据《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出版,1983.6. (2)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见安徽大学油印本. (本文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张秉伦教授指导下完成,谨致谢意。) 原载:《雁北师院学报》(文科版)1995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