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者的必读之书,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旧本不易得到等因素,中华书局校点本(简称“校点本”)[1],早已成首选之本。校点本被称为“是学术界继唐代三家注定本以来最精善的一次整理,集千余年来学术研究之大成的善本,在《史记》版本校勘学研究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p476)该本以清同治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为底本[3],参考凌稚隆《史记评林》、吴见思《史记论文》等的句读,依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简称《札记》)[4]等,进行分段、标点、校理,并做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处理,为现代读者提供了方便。这个眉目清楚、阅读便利的校点本已印行近50万册,长期以来是人们学习和开展《史记》研究工作最常用的、权威的文本。后出的各种整理本、注译本、选读本等多以之为底本。事实上,校点本已成为后出各类《史记》读物的源头之本。本文对此源头之本校点本,试从底本对校、古籍整理规范、学术成果的吸收三个方面,就《史记》正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大量的实例,进行讨论,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有助于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 一、关于底本对校 古籍整理一项最基础却并不易做好的工作,那就是尊重底本、不增加新的排印错误。就古籍校勘而言,有系统地展开底本对校应当是一项基础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系统而细致的底本对校工作,才能消除新生的误文。校点本1959年第1版存在一定数量的排印错误,一般认为,那些新生的误文在1982第2版中已经得到改正,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与《史记》相关的论著大多使用第2版即可得到印证。我们通过底本对校,感到第2版虽改正了不少第1版的排印错误,但也沿袭了一些第1版的排印错误,并有不少新生之误。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书局1999年推出的简体字本《史记》〔5〕,其《出版说明》说:“在这次整理出版过程中,我们充分吸收了繁体字点校本《史记》出版后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刘一书中的点校错误加以订正。”而从我们所掌握的文字差错来看,未能订正的讹误仍占十之七八。因此,从源头上消除这些新生的误文,底本对校就成了必然的工作。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就讹、衍、脱、倒现象略举数例。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