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安徽黟县人,清代著名学者,为嘉、道间转变学风之代表人物。其自幼刻苦读书,尝“拥籍数万卷,手翻不辍,辍已成诵,地人名、事迹本末,见某庋某册某篇行,语辄中”。20岁时即独立撰写了《唐律疏义跋》等多篇文章,表现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和卓越的治学能力。然因家贫及科场困顿,其一生主要以佣书为业,几十年中,他先后为人编校的书有《五代史补注》、《大清会典》、《黟县志》、《两湖通志》、《古天文说》等十馀种,然“手成宏巨书不自名”。这种为人作嫁的佣书生涯,突显了像俞正燮这样出身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其学术能力和付出与现实学术地位的差异。然而,俞正燮浩博的学识,正是发轫并成就于编校各种各样的书籍之中,其代表作《癸巳类稿》、《癸巳存稿》,便是其佣书心血的结晶。 清代以戴、钱、段、王为代表的乾嘉学派,宗汉学,重考据,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治学基础,以文献考证为主要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学术依归。俞正燮继承乾嘉之学,而所涉愈趋广博,于经史百家、天文历算、舆地水利、医理释道无不谙熟于胸;研究愈趋精深邃密,胸罗万卷,左右逢源,长于局部考证。其治学避易就难,于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尤其着力;其考辨不囿陈说,力辟新径,屡有创获;在考证语言表述上,则由博返约,惜墨如金,简洁而条畅。此类例子在《癸巳》二稿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俞正燮身处清王朝盛极而衰的前夜,他以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密切关注着现实社会,重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如黄、淮等水利的治理,商人所遭受的歧视和压抑,鸦片的侵入和危害,弱者的受压和社会的不公,时风和学风的虚妄……《存稿》中有一卷多内容论述域外舆地,其中涉及俄罗斯、蒙古、西北亚、东西亚及欧美各国,文字间流露出对外患的警惕和边备的筹思。他还十分重视对台湾的治理,写出了《台湾事辑》。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人权和男女平等的角度,真挚地同情妇女,反对封建礼教罪恶,维护妇女权益,对所谓妇女“贞节”观发出激烈的抨击,写出了《节妇论》、《妒非女人恶德论》等振聋发聩的文字。凡此,正是俞正燮超迈前后考据学家的地方。故而,蔡元培将俞正燮与黄宗羲、戴东原并称清代三大思想家,周作人更将其与汉代王充、明代李贽奉为“中国思想界三贤”。《癸巳》二稿,一直以来都为文史研究者案头必备之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像俞正燮这样杰出的学者,以往的研究实在是很不够。对他的著作,读者多年来一直未能获睹全貌,《癸巳》二稿亦无精审之标点本问世。 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组建之后,即将《癸巳》二稿的校点列入计划;1989年,由安徽大学古籍所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承担《俞正燮全集》的辑校任务,该项目,除列于《安徽古籍丛书》外,1992年又列入“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九五(跨十五)规划”。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由安徽省古籍办承担。全集校点难度很大,一是标点,尤其是文中下引号和专名号、书名号的标打。俞氏考辨文章,不论是长篇还是短制,几乎都是从历代典籍中引出的文字连缀而成。加以俞氏习惯于意引、串引,引文字面难能严格,常见多有增、改、省、删之笔,增其人名、地名、国名、年号、称谓等,以明原文所指,极为普遍。至于改句、删节,则千姿百态,数量甚众,有的甚至从原文中跳着引用,原文与己意杂糅不分。更有一些引用仅凭记忆,与原文字句间有出入。对此,简单的办法,是不标引号,这样虽混成一遍,但也难言错误;或都标引号,依据古人“引文以义”的原则,都作引文处理,似乎也能讲得过去。但事情就怕往深处讲,不标引号,既不便读者,也少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性,严格说是没有完全履行“标点”的责任;都标引号,多数情况下可能不出问题,但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就有可能出现汉代人言宋朝事的“硬伤”,或者把俞正燮的论说“标点”成他人的论说了。专名号、书名号的标打,也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那些冷僻的人名、地名和书名及人的别名、别号、别称、省称、连称等,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就连小小的顿号,打与不打,打在哪里,也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地名,就会把并列关系标成所属关系,或相反。二是校勘。俞氏著作,皆刊刻于道、咸时期,版本渊源清楚,版刻次数较少,应该说校勘的难度是不大的。但为了比较文字的异同,以助于分析俞氏前后思辨的轨迹,对《类稿》初刻本和俞氏晚年手订本进行细致的对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对俞氏所引历代典籍,除少数外,皆需检核原书,以求标点准确,虽未出校记,亦等同校勘。三是辑佚。既称“全集”,则应收罗齐全,然俞氏著作,除《癸巳》二稿外,世人知之甚少,故访书、辑佚难度不小,工作量很大。校点过程中,繁难甚多,难以一一。本书校点者诸伟奇先生曾深深感叹:“不校点俞正燮著作,不知自己学问功底的不足。”诚哉斯言。然校点者不避繁难,既勤且慎,经春历夏,几度寒暑,终于先后完成了全集各卷的校点。 为了提高书稿质量,安徽省古籍办还聘请余国庆等专家对校点稿进行审订,初审过后又有针对性地进行复审;鉴于校点、审订皆数人为之,最后则由一人决审,决审三卷合一,于全书标点、校勘及体例、版式,自目次至附录皆逐字校读,斟酌异同,审慎厘订。为求标点正确,对俞氏引文皆一条条查检原书,以明起迄。对其他有疑处,亦参考相关资料,以求确解。非如此,不能保证标点正确;而标点正确,是古籍整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古籍整理的生命线。 自1990年《癸巳存稿》校点完稿,至今已整整十五年了。其间,主要由于安徽省古籍办的原因(人手短缺、其他书稿挤占等等),此书运作时断时续,未能刻意为之。现在,这部书终于由黄山书社出版了。全书100馀万字,精装,三册:第一册《癸巳类稿》,15卷,收249篇,本次整理以《安徽丛书》影印俞正燮晚年手订本为底本,参校清道光十三年求日益斋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本等。第二册《癸巳存稿》,15卷,收560篇,以清光绪十年馀杭姚氏(清祺)刻本为底本,参校商务印书馆重辑本等。第三册收《四养斋诗稿》、诗文辑补和附录、索引等。《四养斋诗稿》以清咸丰二年俞氏家刻本为底本,“诗文辑补”收《〈书集传〉批校》、《〈礼记集说〉批校》、《〈文选〉批校》三种及俞氏集外佚文25篇。批校三种及佚文皆为公私所秘藏,多为首次面世,弥足珍贵。全书卷首有俞正燮画像、手迹及其著作旧刻书影,卷末“附录一”收俞正燮传、志,“附录二”收前人序跋,“附录三”收俞正燮编纂与批校书目,“附录四”收俞正燮年谱。为便于读者查阅,又编制了《〈俞正燮全集〉篇名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附于书后。丹黄十五载,甘苦寸心知。十五年,小苗长成大树,青丝熬成白发。三位校点者,于今两人已近暮年,一人也已鬓斑,若以世俗功利言之,此书出版对他们已无甚功利可言了,但是,对古籍整理事业、对中华文化传承而言,他们的付出是责任的承担和使命的交待。 原载:《古籍整理》2006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