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辨伪,是研究考辨古书真伪的方法和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清张之洞在《节轩语》中曾对古籍真伪作过估计:“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结论虽未必确凿,但也从中看出伪书数量之大与辨伪之必要。自先秦两汉始,辨伪学不断发展,但至今所辨古籍也只千余部,尚有大部分重要古籍未辨。而已辨的古书中,又有所下结论非完全正确,仍需再辨的.从辨伪学自身看,至今尚未建立起独特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古书辨伪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完善其方法,加快其进程. 古籍辨伪方法,前人作过很多总结.较为系统的首推胡应麟。他在《四部正伪》中概括总结了辨伪八法。但阐发得淋漓详尽的是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言。综合归纳,其辨伪方法主要包括:(一)从目录著录上考察源流以辨真伪。(二)从作品本身上辨别真伪.(三)从编著者生平考辨真伪。(四)从各种引文旁证上考辨真伪. 利用各种书目提要查明书籍的传统源流,对辨别伪书有很大作用,前人也十分重视,并多次使用。但对其源流的考察,只能提供一些线索,有很大的局限。如《公孙龙子》的真伪,宋代陈振孙、清姚际恒、近人黄云眉,就据“旧志不著而定其伪”,否定了《公孙龙子》的可靠性,下了错误的结论.而从编著者考辨古籍真伪,也仍有其限度。因为有的古籍,因种种原因,并无编著者的姓名,如《管子》、《战国策》、《竹书纪年》等等。至于以各种引文旁证辨真伪,并未脱离作品本身,仍是以旁书与本书相校。由此看,考辨古籍真伪的主要方法,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分析研究查找疑点,这是辨别一书真伪的主要方法。无论有无其它佐证,都不该脱离作品本身而轻下断语定真伪。此范围包括较多,思想、史实、文体、字句等等,内容复杂,但都和书籍本身有密切关系。任何一书,都是由文字组成的.其表现形式是其文体,表现的旨意是其思想。这些构成了书之血肉、骨骼和灵魂。而它们产于哪一时代,就会接受其时代的滋润,留有其时代的印迹。因此,从作品自身查找疑点,结合旁证以辨真伪.是行之有效,也是应予重视的辨伪方法。 从作品自身辨别真伪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 一、分析作品思想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作品思想与时代思想是否相符。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任何一部作品反映的思想都是扎根于一定的时代,有其生成的社会条件和原因。如果作品中表现的思想与其时代不相符合,即可疑为伪。 如《管子》中非难“兼爱”、“非攻”思想,而“兼爱”、“非攻”是管仲死后百余年后墨家的思想主张。由此,宋濂称其书“非管仲自著,后人附益者多于管仲之本书”又如:《列子》中讲了很多佛理,而佛经是东汉时始由印度传入中国,战国时的列子岂有缘见佛经?又从何谈佛理?由此看,《列子》一书是后人伪造。 二是看作品思想与所依托人的思想是否矛盾。这是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托古的一种方法。人们著书总要寄托自己的思想,如果书内表达的思想和所依托人的思想矛盾,这书就有伪造嫌疑。如托名孔子的《系辞》中反映了很多玄学思想。我们从《论语》及有关孔子事迹中考察,这与孔子的一贯主张是矛盾的。。因而可知《系辞》非孔子所作。 二、查核史实 考辨古籍,必须辨清史事的真伪;这也是历代辨伪学家应用方法之一。即所谓“敷之事,以观其时”。所谓事,指事实。某人著书,不可能述及其身后之事。如某书所述之事显在某人身后,则该书或为伪作,或为后人窜入.如《商君书》记有长平之事,这是商软死后七十八年之事.还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对《白居易长庆集》中《闻李崔州贬》二绝句进行考核,谓“以唐史考之,崔州贬时,乐天殁将逾年。”可知,此诗绝非出自白居易之手。这些事均是依托人写书时未尝发生之事,故应把成书时间移后。当然也不排除后人续编掺杂。 还要考察伪造的史事.如(文中子}中记仁寿二年王通见李德林,关朗,而李德林此时早已死了.关郎更是一世纪前人。可知所记之事系伪造而成。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