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跃进 参加讨论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己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子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较之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概念似乎有所不同。这是事先应明确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
     讨论汉唐地方文献问题.不妨从两个时期的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和《隋唐经籍志》说起。《汉书艺文志》是以刘向《别录》、刘敖《七略》为蓝本.编辑加工而成.主要反映了东汉以前的图书收录情况。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收录图书二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属于历史一类的图书如《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太古以来年纪》、《汉记注》、《汉大年纪》等,主要收录在六艺类《春秋》经传中。《春秋》主要记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但是这部分图书所存非常有限。初唐时编修的《隋唐经籍志》.所反映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作为依附经书的史部著述骤然增加.因此在目录中独立开来。不仅如此.像《史记》、《汉书》这样带有官方编修色彩的通史或者断代史著作放在了史部前列.首次称之曰“正史”.凡六十七部.加上亡佚的凡八十部。以下则又细分“古史”二十四部、“杂史”七十二部、“霸史”三十三部、“起居注”四十四部、“旧事篇”二十五部、“职官篇”三十六部、“仪注篇”六十九部、“刑法篇”二十八部、“杂传”二百一十九部、“地理之记”一百四十部、“谱系篇”五十三部、“簿录篇”三十部.“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者.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其中与地方文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霸史”、“旧事篇”、“杂传”、“地理之记”及“谱系篇”五类.总计四百七十部.四千九百六十七卷.,占史部一半之多。史学著述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编纂繁荣的原因.就其盈盈荦荦大者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史学传统。
     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记言行。夏殷时代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代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汉武帝始置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先后职掌其事。东汉时期.很多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相次著述东观.蔚然成风.。秉承这种风气.汉魏以降.史学异常发达。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有数十家注释本.征引史籍数百种。杂传类著述、州郡地志更是层出不穷.包括山水描述、都城建设、地名源流、异域风情、宗教地志等等.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第二地方割据。
     三国以下.各地割据政权多有史官博采旧闻.推奉正朔.官修史书自然兴盛一时。《隋唐经籍志》霸史类著录的《赵书》、《华阳国志》、《南燕录》、《秦记》、《凉书》等均属于这一类的著述。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