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纂修的地方志著述.在传统四部分类的古籍目录中.属于史部地理类。史部地理类通常分为7个小类:总志、方志、杂志、山水志(附水利)、专志、游记、外纪。现在我们使用“地方志”这个概念.一般只指前两个小类.即总志(或称通志)和方志.不包括其余各小类。譬如中国科学院北京人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其收录范围就只限于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山、水、寺庙、名胜志等不收录”。即便是这样一个狭义的著录范围.其收录总量也己高达8264种。倘若补入流散海外众多孤本.以及杂志、山水志、专志等著述.那么广义的方志类著述当远超一万种。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存的古籍品种总计约12万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方志类著述占到现存古籍总数的1/ 10。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历代方志的整理和出版.不仅是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走向繁荣和成功的一个关键性标志。 不过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相比较而言.地方志工作毕竟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二者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就整理出版旧志(古代方志).或利用旧志为编纂新志服务来说.二者并无不同。然而地方志工作终究以编纂新志为其立足点.这是比整理旧志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只不过其性质己不再囿于古籍整理的范围。基于此.党和国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和地方志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具有周密的规划.这也使二者之间既存在着一致性的联系.又表现出一定的区别。为加强古籍整理出版的计划性.1958年国务院在科学规划委员会之下专门组建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由齐燕铭同志(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后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任组长。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直属国务院.但不单设编制.而以中华书局作为办事机构。古籍出版规划小组随即制定了《三八年(1960 1967)整理和出版古籍的重点规划》(草案).并于1959年委托北京大学创建古典文献专业.以解决古籍整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差不多同时.在周总理关怀下.地方志工作小组也于1959年正式建立,由曾三.3同志(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档案馆馆长)任组长.全而推动修志工作.到1960年.全国己经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开始纂修地方志。后来古籍整理出版和方志纂修两项工作.皆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而陷入停顿状态。 1971年.出版工作刚刚开始恢复.经毛主席、周总理特别关怀批准.整理出版“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一事便被重新提出.并调集大批专家继续进行中断己久的点校工作.至1978年“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全部出齐.前后历时近2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陈云同志先后两次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认为“搞这个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搞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件事一定要搞到底”。同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37号文件).明确提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12月10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由李一氓同志任组长.周林同志、王子野同志任副组长。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仍直属于国务院.仍以中华书局为办事机构。1983年3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在北京召开;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1982 1990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3年.教育部也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规划会议.并于当年9月成立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高校系统有关古籍整理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古委会的组长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周林同志担任。此后.全国不少省市及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民委都相继成立了古籍整理规划机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