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换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淮茗 参加讨论

     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上,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整个学科的突破和进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献资料的新发现。就方志的文学性利用而言,从中寻找文学资料,已有赵景深、张增元所编的《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等著作,还有研究者利用方志考察作家的生平,编制著述目录,解决文学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但是限于条件,这一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张廷银先生著《方志所见文学资料辑释》一书就做了这样有益的工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书从清代和民国期间的各类方志中汇集了近80篇较为珍贵的文学文献资料。之所以说珍贵,是因为它们以前很少被研究者利用,甚至可以说其中有不少不为研究者所知,正如作者在凡例中所说:“收入本书的资料作者或未曾选入专集,或虽有专集而今已少见,以显示其稀见性。”仅此一端,不难想象该书重要的文献价值。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除了进行必要的汇集整理包括加上标点、统一文字,订正错讹等工作之外,还对所收资料作了注释和评论:解释资料中涉及的疑难语词、名物掌故、引文出处,对这些资料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观点给予简要而精当的介绍和分析。这一工作增加了全书的学术分量,难度加大了,对读者的帮助自然也会更大。
    作者从各类方志中广泛采集,但对所见资料并非全部采录,而是有所选择,大致的标准是所评论的人物、作品和现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保证资料的普泛性。这一工作背后巨大的劳动量是可以想见的。同时,在注释和评述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参考了许多前人和时贤的著作。正是因为涉猎面广,眼界才比较开阔,发现一些人们所忽视或不曾注意到的问题。这一点还可以从其前言及附录《方志辑存诗文的文学价值例说》等文中看得出来。
    该书对所收资料,皆标明版本,以便于读者核对。对这些资料的作者,大多简要介绍其生平、著述。这些作者大多不是知名人物,要弄清他们的情况有着相当难度,张廷银先生逐一考索,由此可以见出其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可见出其学术功力。
    该书的价值并不止于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文学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该书还通过资料的汇集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更为深入、广泛的了解。
    首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角度问题。该书所选文学资料的作者大多不是我们熟知的名家名人,如果说他们还有些名气的话,那也只是局限在其生活的地区。可以这样说,这些作者大多是生活在基层的文人。俗话说,处境决定立场,这些生活在基层的文人如何来看待文学,如何评价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他们的立场和态度如何,这些都是很值得关注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观点在表现出一些共性的同时,是否也体现出一定的民间倾向,和居主流地位的文学观念和标准有何不同,这些也是值得关注的。
    其次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地域性。该书所选的文学资料都收录在方志中,所评述的有些作家作品也是当地的。这些资料作为本地的重要文献而被收录,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笔者更关心的是,从这些资料中是否能感受到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些地域性特征,如果有的话,又是哪些?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
    这些方志文献资料所宣示的文学观点也许并不见得很高明,但其作者的民间身份和地域特点是有意义的,它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对文学在中国古代的实际生存状况有着一个全局性、感性的把握。上述两个问题相信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问题,它使我们找到了两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可以换个思路来研究问题。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原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