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坚定信念 持之以恒---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20年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徐蜀 参加讨论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从1986年底开始大规模整理并影印古籍,至今已20余年。期间的道路虽然坎坷,但靠着坚定的信念,在全社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走了过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回顾20年的历程,值得总结的东西实在太多。这段历史不仅如实反映了我社因地制宜,坚持特色,持之以恒,从而走出困境的状况;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即使是受众面十分狭小的古籍专业出版社,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把握住市场的脉搏,依然有着非常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下就将我社20年来影印古籍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藉此与同行共勉。
    一、缘起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原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更名),成立于1979年,其前身是北京图书馆的统一编目部(负责编制书目及随书配片)。1986年8月之前,社里只有一个编辑部(室),主要出版图书书目、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一些文史类图书和工具书。1986年9月,按专业分工成立了图书馆学编辑室和文史编辑室。在全部10多名编辑中,过去从事过编辑工作的只有一人(报社编辑),其余多是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和新近招聘的中学语文教师。
    1986年上半年,当时的北京图书馆领导,考虑到古籍善本书的状况不容乐观,为保护古籍,降低借阅、流通的频率,建议出版社影印出版一批使用价值较高的古籍,并以此替代原书的借阅使用功能。为此出版社于下半年开始筹划出版大型丛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一开始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社里多数人不看好也不愿从事这项工作。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促使社领导彻底下定了决心走古籍影印这条路。
    大约在1986年年底,一家影响非常大的报纸,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对我社出版的一部古籍点校图书进行严厉的批评,指出了书中几十处硬伤。在馆领导的督促下,出版社对列入出版计划的书稿和即将付印的图书清样,全面进行复核。结果是,除个别情况较好外,多数古籍点校、注释类书籍存在问题,而当时的文史编辑,基本上不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出版社当时根本不具备编辑出版此类古籍整理图书的能力。因此社领导果断决定,将上述问题较多的书稿统统退掉,今后要充分利用馆藏优势,专心做好影印古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编辑人员能力达到要求之前,暂不考虑古籍标点注释本的出版。
    其实,上述事件只让出版社的领导下定了决心,而真正促使全体员工心甘情愿地支持社领导的决定、集中力量做好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的,还是市场因素。
    1989年,随着出版社数量、出书品种的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文化教育领域以超常的速度和规模填补“文革”所造成的空白效应的日益淡化,单品种图书的征订数量急剧下降,随便什么书动辄发行一两万册的光景再也没有出现。那时我社的一般图书印数大多徘徊在3000册左右,甚至更低,保本已属不易。然而,原先不被人看好的古籍影印图书的征订数,却仍维持在数百册,基本没有下降。由于这类图书定价远远高于普通书,部头又大,所以几百册的发行量利润已很可观。图书市场的变化,凸显出古籍影印出书快、效益高的优势,为规模较小、力量薄弱的古籍专业出版社指出了一条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只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会有所收获。这一点,成为全社员工的共识,也为后来我社古籍影印工作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年影印古籍概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古籍影印,始终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宗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中的精品,以及使用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料,编辑整理、影印出版,使这些珍稀的善本古籍化身千百,扩大流通,服务于社会。
    20年来,我们共影印出版古籍350余种(不含“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所收之书)。这个数字并不很大,但其中的内涵却异常弘富。因为这其中有100多种是丛书,如果将子目累计起来,其数量就相当可观了。在这100多种丛书中,有80种是出版社自编的,仅这80种丛书就汇集了国家图书馆5000余种馆藏古籍。除此之外,在自编的大型资料性丛书《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中,又聚集了2000多种馆藏地方志中的人物传记资料。
    从古籍影印工作一开始,出版社就非常重视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便于使用;其二,便于销售与回收成本。
    编辑丛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可能按类分编,为研究者提供最大的方便。如《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就收历代线装古籍年谱1212种,基本涵盖了国图善本和普通古籍中的年谱著作;加上《丛书人物传记资料丛刊》、《传记资料丛刊》(断代人物)所收古籍130多种,以及《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为人们查阅历代人物资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又如《二十四史订补》,收集了《二十五史补编》未收的相关古籍163种,为研究“二十四”及使用“二十四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再如《国家图书馆藏古籍书目题跋丛刊》、(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国家图书馆藏古籍艺术类编》、《历代石经研究资料辑刊》、《历代画录辑刊》、《赋话广聚》、《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正编、续编、三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汇编》等丛书,均按学科及学术领域辑录资料,汇为一编,为使用者节省了查询的时间与精力。近几年,出版社还集中人力和资金,搜集整理了大量丛书资料,完成了《丛书集成》三编、四编的编辑工作,共收录200种丛书约8000种古籍,明年即可陆续出版。
    即便是单种古籍的影印,也尽量系列化,使有关的文献资料相对集中,便于读者使用。例如在人物资料方面,出版了年谱类和人物传记类大型丛书,又辅之以《清代人物大事纪年》、《中国古代人物生平历史大事年谱》、《历代名人生卒录》、《历代不知姓名录》、《近世人物志》、《古今人生日考》、《历代名人姓氏全编》等大批相关著作。在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方面,除有《国家图书馆藏书目题跋丛刊》、《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明代书目题跋丛刊》等大型丛书外,还影印了《宋版书考录》、《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访书余录》、《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朱修伯批本四库简明目录》等专书,以及多种历代古籍善本书影集、留真谱。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也在资料的搜集与出版上下了很大功夫。如12种存世的重要脂评本,先后影印了8种。又影印了评点本《红楼梦》10多种,相关的图谱、考订之书不下10余种,为红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
    作为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社的古籍影印必须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的特色紧密相联。近年来,在馆领导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出版社先后启动了国家图书馆四大古籍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及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工作。其中《永乐大典》164册已全部原大仿真印制完毕,并已销售近半,收回了全部成本;敦煌遗书出书70册(全部出齐约150册),已销售100多套;赵城金藏制版完毕,开始印刷;馆藏《四库全书》因与出版过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差别不大,为避免重复,我们推出了《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将文津阁有、文渊阁无的资料汇集成编,还印制了仿真本文津阁《文津阁四库全书粹编》。国家图书馆还藏有大量碑帖、金石拓本等珍贵资料,出版社据此影印出版了《北京图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等大型丛书。又编辑了集印谱著作之大成的《国家图书馆藏印谱丛刊》(即将出版)。
    当然,古籍影印不应仅限于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还要更广泛地寻找开发古籍资源,才能保证古籍专业社的古籍影印出版长盛不衰。为此,多年前出版社就出版了《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正编、续编)、《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乙本红楼梦》(杭州图书馆藏)、《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主,部分为天津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藏书)。《家谱丛刊•民族卷》中也选用了部分外馆的藏书。近年来,还出版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并与近50家地方志馆藏较多的图书馆签订了影印出版该馆《稀见方志丛刊》的意向书,现已出版了三四家。
    三、心得体会
    总结20余年古籍影印工作的经历,心得体会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1.深刻认识古籍影印的意义与价值;2.要有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开拓性强的专业人才队伍。
    先谈第一点,深刻认识古籍影印的意义与价值。提到古籍影印的意义与价值,很多人都会将其与排印的古籍点校、注释、今译本相提并论,评判各自的优劣,并往往得出前者不如后者的结论。实际上,二者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毫无可比性。因篇幅有限,本文对此不作深入阐述,只客观地指出一点,即可说明问题:
    目前各地馆藏的古籍,尤其是善本古籍,正在退出并将很快彻底退出流通领域。原因是,寿命已逾千百年的古籍,纸张早已老化变脆,严重者稍有碰触即会碎裂,这一老化的进程仍在继续。若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善古籍存放的环境,其要求是恒温恒湿;净化书库的空气、去除有害气体,对一些极为珍贵的古籍文献还要绝氧封存或氮气封存;严格控制书库的光照,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在光照充足的阅览室里任人翻阅,对古籍的损伤将是致命的。古籍善本并不是一般的图书,而是国家一、二级文物,而且是比其他文物更易损坏的文物。出于保护的需要,必须严格限制其流通。
    如上所述,古籍善本一旦退出流通领域,严加保护,对学术界来说后果将十分严重:包括古籍整理者在内的所有人,今后将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再从图书馆查阅古籍文献,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古籍整理)将因此停滞。事实证明,影印古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以目前已经启动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为例,修订工作必然要参考“二十四史”的相关底本。这些底本均为古籍善本,分藏于国内几家图书馆,查阅起来很不方便。然而,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曾采用过的底本,我社大多出版过影印本,甚至影印的范围还要更广泛一些。再加上《二十四史订补》所收160多种善本古籍,基本上能够满足该工程的需要。上述影印本,多数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重点高校图书馆都有收藏,使用起来非常便利。
    古籍影印图书,不仅能使原先收藏于少数图书馆的古籍化身千百,方便人们使用,做得好的影印古籍,其使用价值还要高于原书。例如,有些孤本古籍分藏于数家图书馆,我们影印时使其珠联璧合;我们还为大部头古籍编制了详目和索引。更重要的是,按类编辑的丛书,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系统完整的古籍文献资料。其中不少资料原散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因种种原因,其确切藏址,普通读者是根本不了解的,通过古籍影印编辑的细心搜索和精心编辑,才使它们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以上对古籍影印的意义、价值做了一个简要的叙述,主要是关于社会效益方面的。在经济效益上,影印古籍的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社频繁地接触古籍善本、善本部的工作人员,以及善本阅览室的读者,较早地察觉到其中的商机,并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商机。20年来,出版社因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一些古籍出版社不同,我社的古籍专业图书不是靠教材或其他大发行量的畅销书支撑。恰恰相反,古籍影印是我社的经济支柱,所谓“走市场”的普及类图书反倒是经济上的受益者,凭借前者的利润发展起来。
    十几年前,我社由于经济实力不足,在一些大型古籍影印出版项目的竞标中败下阵来(其中也有国家图书馆的项目)。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这种情况近几年未再发生。已经完成的大型项目《永乐大典》的仿真印制,正在制作中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都是前期投资数百万元的大型项目。投资规模与此接近的其他古籍影印项目,同时进行的还有四五个。实际上,当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大投入往往能够得到更大的回报。
    再谈第二点,要有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开拓性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古籍影印编辑不同于其他图书编辑,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奉献精神、开拓性、专业技能缺一不可。
    枯燥乏味、缺少技术含量,这是很多人对古籍影印工作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因古籍书稿没有作者可以交流互动,稿件也不能修改加工,编辑是在替千百年前的古人“做嫁衣裳”。所以要有高度奉献精神和事业心的人,才能耐得住如此寂寞。影印古籍读者面很窄,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搏得一席之地,站住脚跟,编辑人员必须具有开拓性,勇于创新,在选题策划、市场定位等方面打破传统观念,闯出一条新路。
    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两点:其一,要有较深的古典文献功底,具备一定的古籍专业知识,有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了解古籍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这样才能策划出适销对路的古籍影印图书。其二,古籍文献书稿的版面千差万别,印制的方式、工艺和使用的材料比普通书籍复杂得多,编辑应具有较高的出版技术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好古籍影印出版工作。
    我社古籍影印室的编辑最少时为2人,目前最多也只有6人。而且,他们不仅要做编辑的工作——策划选题和编辑书稿,还要负责书稿的前期复制和发稿以后的印制装订工作。采购材料、核算成本,也是他们的份内之事。这种完整意义上的责任编辑负责制,保证了图书出版工作高效有序的运行。当然,这些编辑如果不具备前面所述的诸项条件,是绝对不能胜任工作的。
    以上对我社20年来的古籍影印工作做了一个简要的小结,成绩虽有一些,问题也还有不少。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虚心向兄弟出版社学习,争取为国家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9期总第43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