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八年尤袤所刻李善注《文选》卷一九曹子建《洛神赋》下引李善注云: 记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上引注文称《感甄记》,是一段著名的传奇故事。此一注文,传世的《六臣注文选》未见,仅见于尤刻以后的李善注本。现今通行的李善注本是清代胡克家以尤刻为底本的翻刻本,以上文字也因此成为《感甄记》最通行的文本。 但是,此一文本在叙述上颇有模糊突兀之处。今人引《感甄记》,于“自云”至“言讫遂不复见所在”一节文字多作如下标点: 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① 文中引号的起止显然紧扣“自云”、“言讫”二语,似无疑义。但是,仔细揣摩此一对话,颇感语意纠缠不清。根据以上标点,其中“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数语为甄后的对话。然细研句意,更像叙述二人欢会情形,不似对话口吻。 以上疑问在《感甄记》的另一文本中可以证实,并得到解答。宋代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引“李善注《感甄赋》”注文,此节文字为: 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嫁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又云:岂不欲常见,但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掩面,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耳。言讫,遂不复见所在。 根据上引文字,此一情节实包含两段各自独立的对话。所谓“言讫”,指“又云”以下的第二段对话。由此可以判断,“遂用荐枕席”云云,乃叙述文字,而非对话。第一段对话,起自“我本托心君王”,讫于“今与君王”,此后数语即叙述曹植与甄后欢会情形。如此,则语言连贯,叙述自然。现行标点,不仅造成语意模糊纠缠,而且淹没了二人欢会这一关键情节,实有不妥②。 姚宽生当两宋之交,《西溪丛语•自序》云:“绍兴昭阳作噩仲春望日,剡川姚宽令威识。”所谓“绍兴昭阳作噩”,即绍兴癸酉年(1153),可见《西溪丛语》的完成比尤袤淳熙八年(1181)刊刻李善注《文选》要早二十余年。《西溪丛语》所引《感甄记》应出自别一版本李善注《文选》,此一版本早于尤刻本,其《感甄记》文字也比尤刻本更完善。前人已注意到尤刻本中《感甄记》的文字缺陷,因而在引述《感甄记》时舍尤刻文字,而取《西溪丛语》引文。清代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卷一下《无题》“宓妃留枕魏王才”句笺注即引《西溪丛语》中《感甄记》文字。 其实,《感甄记》因文字脱漏或删节而造成语意不明的情况还不止此。首谓“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太祖回”两句承接突兀,仅依本文,情事莫可究诘。据《世说新语•惑溺》、《魏略》、《后汉书•孔融传》等记载,知“太祖回”云云,指建安九年,曹操破袁尚,攻取邺城,为曹丕娶袁熙妻甄氏。此一情节在现存《感甄记》中无片语及之,因此语意不明。作为一篇传奇小说,《感甄记》的叙述应是完整清楚的,现存文本文字多有缺漏,已非原貌。由以上不同文本校读可知,一些缺漏属于《文选》传抄刊刻中产生的脱误,至于其他缺漏,是传抄刊刻中的脱误,还是李善作注时的删节,今已无从考知。 ①见《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历史人物•论曹植》(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曹植《洛神赋》解题、《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陈思王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及有关《感甄记》的论著、论文中的引文。 ②中华书局点校本《西溪丛语》仍视两段对话为一体,将叙述文字窜入对话,乃沿袭现行《文选》李善注文标点之误。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12期总第44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