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出现阙字脱文现象,给后世理解作品带来一定困难。笔者在阅读《全宋词》时,不揣浅陋,对数处缺字试予补阙,以就教于方家。 一、颜色□青精饭作□醉面桃红 刘克庄《朝中措·艮翁生日》:“仙风道骨北山翁。万卷著胸中。涣若宦情冰释,作□醉面桃红。千林冻槁,一枝雪艳,消息先通。颜色□青精饭,姓名在碧纱笼。”。 按:“颜色口青精饭”,阙字处应是“用”字。《辞源》谓青精饭,采南烛枝叶,以其汁浸米,蒸饭曝干,色青碧。《王力古汉语字典》:青精饭,又名乌饭,道家的一种饭,以南烛枝叶之汁浸米。蒸饭晒干,饭粒青色。据传道家讲究修身养性,久服青精饭便可延寿益颜。唐杜甫《赠李白》:“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宋陆游《小憩长生观饭已遂行》:“道士青精饭,先生乌角巾。”从“青精饭”典源及诗中运用情况看,刘克庄盛赞艮翁讲究食养,寿高颜好,词句是一个带有因果关系的句子,阙处有“吃”、“服用”之意。然补何字最贴切、精当呢?可以从刘克庄另一词中寻觅答案。《贺新郎·郡宴和韵》:“草革池亭宴。又何须、珠鞲络臂,琵琶遮面。宾主一时词翰手,倏忽龙蛇满案。传写处、尘飞莺啭。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阴雾扫,霁华见。 使君偿了丰年愿。便从今、也无敲扑,也无厨传。拭拂笼纱看壁记,几个标名渠观。想九牧、闻风争羡。此老饱知民疾苦,早归来、载笔薰风殿。诗有讽,赋无劝。”词中再次用到“青精饭”、“碧纱笼”二典故。“碧纱笼”典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食。诸僧厌怠,乃斋罢而后击钟,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髑梨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碧纱笼”喻指身居高位因而受到尊重。“青精饭”在此词里指精美宴食。词人化用杜诗,反其意而言之,用“不用”一词。结合上词,可知阙处补“用”字为妙,不但符合词人遣词习惯,而且契合词意。盖言艮翁寿高体健,鹤发童颜,地位显赫,养尊处优,飘然有仙风道骨。“颜色口青精饭”,先言果后说因,“用”在这里有“服用”之意。如此容颜焕发,是长期服食“青精饭”缘故,即艮翁注意饮食,“青精饭”起到延寿养颜作用。从《词律》看,阙字处可平可仄,“用”字为仄声,与律不违。从修辞效果看,“颜色用青精饭,姓名在碧纱笼”,对仗工稳,格律谨严,巧用二典故,与所咏寿主年龄、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吻合。综上所述,阙字处当补一“用”字。 按:“作□醉面桃红”,句中阙字可补“箇”字。《诗词曲语辞汇释》:“箇”,是估量某种光景之辞。。刘词所咏寿主有一种洒脱情怀,过得消遥自在。词中常有此用法,如宋辛弃疾《洞仙歌》:“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笛五湖范蠡。”宋黎廷瑞《贺新郎》:“安得六丁移此石,去横身、作箇中流砥。长唱罢,冥鸿起。”宋吴礼之《瑞鹤仙》:“忍都将、有限光阴萦绊,趋逐无穷天地。我直须、跳出樊笼,做箇俏底。”元李俊民《酹江月》:“臞仙风格,暂天教、作箇人间浮客。”。“作箇醉面桃红”、“做箇五湖范蠡”、“作箇中流砥”、“做筒俏底”、“作箇人间浮客”,句式相同,内容相似,都表达一种人生状态与价值取向。“涣若宦情冰释,作笛醉面桃红”,艮翁淡出官场,娱酒遣性,正是世间一乐,词人用精当词句,庆贺艮翁生日,洋溢着对艮翁人生态度的慕羡。刘克庄《转调二郎神》:“蒙鞑残兵猪遁,永绝生猩侵省。做箇太平民,戴花身健,催租符省。”也可作为阙处补“箇”字的明证。 二、七十□归休 徐经孙《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客问矩山老,何事得优游。追数平生出处,为客赋歌头。三十五时侥幸,四十三年仕宦,七十□归休。顶踵皆君赐,天地德难酬。书数册,棋两局,酒三瓯。皆是日中受用,谁劣又谁优。寒则拥炉曝背,暖则寻花问柳,乘兴狎沙鸥。知足又知止,客亦许之否。”。 按:阙处当补“二”字。从“三十五”、“四十三”、“七十□”推知,缺字处应是一数字。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徐经孙字中立,宝庆二年(1226)进士,是年三十有五,即词中所说“三十五时侥幸”,授浏阳主薄,历官临武县令、潭州通判、监察御使、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刑部侍郎等职。“公田法行,经孙条其利害,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知制诰,未逾月,讽御史舒有开奏免,罢归。授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不拜。授端明殿大学士,闲居十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买“公田法”实行的时间在南宋景定四年,即公元1263年,是年,经孙罢归。《历代名人年谱》:“公元1263年 癸亥 宋景定四年二月,诏买公田,置官领之。罢翰林学士徐经孙。”。经孙生于绍熙三年(1192),卒于咸淳九年(1273),知经孙罢官于七十二岁时,即宋景定四年二、三月之间。“闲居十年,卒”,由此顺数十年,经孙殁年八十有二,与其生卒年合。也佐证了《全宋词》徐经孙小传所云词人生卒年言之有据。而其《百字令》词:“八旬加二,荷君天垂祜,扶持老拙”,应是词人去世当年之作。从词律看,阙字处应是仄声,“二”为仄声,与律协。因此,阙处补“二”字为是,词人应是七十二岁时归休。 三、村村口鼓 刘辰翁《霜天晓角·初春即事》:“柳梢欲雪。十里烟明灭。曲曲阑干转影,教人忆、夜来月。 家人相对说。灯花还又结。冻雨村村□鼓,终不似、上元节。”。 按:阙字处当补“箫”字。箫鼓指箫和鼓两种乐器,也指箫鼓发出的声音,如南朝宋鲍照《出自蓟门北行》诗:“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词中描述初春暴雨之时,村村箫鼓之声情景。每逢闲暇、节日或祈祷之时,吹箫击故,是古代一种较普遍的娱人娱神方式,宋元词中,多有描述。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沈沈。”写桂林风物宜人,百姓夜晚箫鼓娱乐情状。宋魏了翁《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宋陈人杰《沁园春·守岁》:“长安市,只喧喧箫鼓,催老男儿。”元刘因《清平乐·贺雨》:“雨晴箫鼓,四野欢声举。平昔饮山今饮雨,来就老农歌舞。”盖写了人日、守岁、贺雨箫鼓,娱神欢庆,祈求安吉。宋王庭珪《虞美人·辰州上元》:“花衢柳陌年时静。剡地今年盛。棚前箫鼓闹如雷。添笛辰溪女子、舞三謦。”宋周邦彦《解语花》:“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描写的是元宵箫鼓,充满节日气氛。其他节庆,也有吹箫击鼓娱乐相助方式,古人随笔亦有记载,如清昭楗《啸亭续录·端午龙舟》:“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鸿鹚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非节目场合也有箫鼓之声,如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乘醉昕箫鼓,吟赏烟霞。”宋翁元龙《水龙吟》词题为:雪霁登吴山,见沧阁,闻城中箫鼓声。可见,吹箫击鼓是古代作品尤其是词中描写比较多的一种娱情方式,“箫鼓”一词构成比较固定的搭配。据律,阙字处应用平声,而“箫”为平声,正与律合。综上所述,阙处应补“箫”字。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