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惟敏是散曲史上的大家,也是明代一位优秀的诗人。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其散曲作品在继承元散曲豪放本色的同时,较后者有更大的开拓和创新,从而成为明代北派散曲的代表,也堪称有明散曲之翘楚。他的杂剧作品有《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两种,亦备受称道。钱谦益称前者“当在王渼陂《杜甫春游》之上”;祁彪佳则称后者“刻画之极,渐近自然”。正因为冯惟敏散曲和杂剧创作的杰出成就,对其生平和著述进行全面考察,便自然地成为研究者的使命。考辑冯惟敏的诗作是整理其作品、从而推动对其研究深入的必要工作。 一、版本源流考 上世纪40年代,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对其诗歌已作过考证:“《石门集》收赋二篇,诗_百五十四首;《盛明百家》收诗一百五十三首。两本相合,去其重复,得赋二篇,古近体诗二百四十三首; 《光绪易州志》又有七律一首,为两本所无。传世惟敏诗赋,盖尽于此矣。”但随着《海浮山堂诗文稿》的问世,人们对其著述的考察又有进一步的突破。李简《冯惟敏(山堂缉稿)说略》一文论证《诗文稿》即冯惟敏在其《海浮山堂词稿引》中提到的《山堂辑稿》,缜密精当,洵为的论。其中对冯氏诗歌的考辑,也代表了当前研究的新水平。然而笔者在苋集冯氏诗歌时,发现李文所述尚有不尽之处。本文仅就所见,略事补苴。 冯惟敏的诗集,目前所能见者有《冯海浮集》、《石门集》及《海浮山堂诗稿》。其中《冯海浮集》为俞宪所编《盛明百家诗》之一种,《石门集》为万历丙申(1596年)康丕扬选、冯琦(冯惟敏侄孙)校刻的《冯氏五先生集》之一种,《海浮山堂诗稿》即《海浮山堂诗文稿》(《山堂缉稿》)的诗稿部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己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续修四库全书》。《山堂缉稿》刊刻于嘉靖丙寅(1566年)秋,许毂的《山堂缉稿序》的落款为“嘉靖丙寅秋八月朔旦”,冯惟敏时任镇江府教授,《缉稿》中收录了此前的作品。《冯海浮集》稍晚,俞宪在《冯海浮集》前的小序中云:“予参东藩,海浮忽为一巡院所虐,因得纵观其诗文,然未有集也。故尝刻少洲诗而不及海浮。比得其集,并南游诗数十篇。”。文末题“隆庆戊辰长夏”(1568年)。俞宪任山东左参政时段顾言曾任山东巡按监察御使(嘉靖三十六至三十七年即1557—1558),段虐政山东,冯惟敏因写散曲讽刺之而被逻捕到历下,可知俞宪初观冯惟敏诗文即在此时,这时冯惟敏隐居于家乡,尚未有集刊行。时至1568年俞宪才补刻其诗。《冯海浮集》中诗未分体,然大部分诗一仍其在《山堂缉稿》中的次序,俞宪提到“比得其集”,此“集”正是《山堂缉稿》。晚于《缉稿》中的“南游诗数十篇”,正是冯氏在镇江任后期(其间曾赴云南主持乡试)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不曾刊刻,俞宪只是从其手稿中拣择了一部分(《冯海浮集》中实有19首不见于《山堂缉稿》)。《石门集》最为晚出,其刊刻时(1596年)距冯惟敏去世已有18个年头,其中包括了冯惟敏在保定任上及致仕后创作的一些作品。《石门集》与《山堂缉稿》中诗稿部分所收诗都分体编排,凡见于后者的作品,前者中次序一仍其旧,可以断言《石门集》亦以《缉稿》为底本并收录冯氏后期诗作刊刻而成。概言之,上述诸集中以《山堂缉稿》最为早出,由冯氏本人手订,两年后,俞宪从中加以拣择,又选录19首不见于此集的“南游诗”,刊为《冯海浮集》;《石门集》则是冯琦整理先人文集时刊刻的。 另外,明清有几个重要的明诗选本都选录了冯惟敏的诗。其中,朱之蕃《盛明百家诗选》中冯惟敏诗6首直接选自俞宪《盛明百家诗》。朱彝尊《明诗综》卷50选其诗4首,其中《柬郭次甫》为《石门集》所无,《石头城有怀》为《海浮山堂诗稿》所无,而两诗皆见于《冯海浮集》,则其来源于后者亦不待言。宋弼《山左明诗钞》卷9选冯氏诗24首,有12首为俞宪《冯海浮集》所无,其中《紫荆关阅武》、《秋怀》、《竹西亭》、《晚泊》、《闻雁》等亦为《诗稿》所无,则其选自《石门集》亦明矣。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8选冯惟敏诗7首,其中《紫荆关阅武》仅见于《石门集》,其选诗出自后者亦无异议。 二、冯惟敏存诗究竟有多少? 上述诗集三种几乎包括了冯氏所有诗歌,李简《冯惟敏(山堂缉稿)说略》考证说:“以过去仅见的冯惟敏的诗集《石门集》和《冯海浮集》统计,《石门集》收录诗150首,《冯海浮集》。收录诗153首,二者相加,去其重复,共得冯惟敏的诗作247首。而《山堂缉稿》的出现,则使这个数字大增了。《山堂缉稿》(《海浮山堂诗文稿》)全书共十卷,诗文各五卷。其中《诗稿》收录诗404首,包括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绝、六绝、七绝各体。以《海浮山堂诗稿》所收,加上《石门集》和《冯海浮集》比《诗稿》多收的48首诗(《石门集》中有33首为《海浮山堂诗稿》所无, 《冯海浮集》中有19首为《海浮山堂诗稿》所无,此52首中有4首重复),共得诗452首。……加上《直隶易州志》收录、不见于各集的一首七律,则今可见的冯惟敏诗有453首。”而据笔者统计,《石门集》中除有几首重收外,实收诗153首(五古26首、七古18首、五律45首、五排2首、七律26首、五绝17首、六绝10首、七绝9首),《冯海浮集》亦收153首,而《诗稿》卷1五古52首、卷2七古44首、卷3五律103首、卷4七律88首、卷5收五言排律、五绝、六绝、七绝共115首,实收诗402首。以《诗稿》中这402首为基数,加上《石门集》中多收的33首,以及《冯海浮集》多收的19首(其中《别郭山人》、《月夜进舸》、《柬李太守磐石》、《石头城有怀》二集均收),三个集子中实共收诗450首。兹将各集收诗情况列表: 除这三个集子中的450首诗之外,郑、李二位都提到《直隶易州志》所载《仙台》一诗,此不赘。冯惟敏存诗就仅有上述451首吗?持此疑问,笔者广搜博访,又得佚诗如下: (1)、《帝京景物略》卷6收录了冯惟敏的4首诗。其中《香山寺》两首不见于上述各集,兹录于下: 昔我经游处,于今祗八年。山林还委曲,僧寺太萧然。宾客鲜车马,王公多墓田。泉流非故道,静夜响涓涓。 偃息蟾蜍石,寻思往岁诗。浮名前此遁,薄禄竟难辞。九垅登·临遍,三乘觉悟迟。老僧曾共语,今指塔新支。 诸集中以《山堂缉稿》收录最全而不载此二诗,则作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后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它们也不在“南游诗”之列,可以肯定是离开镇江后的作品。而《帝京景物略》中《上妙高台》和《碧云寺》两首诗,其实就是见于《石门集》的《碧云寺二首》,其中《上妙高台》就是《碧云寺二首》中的第二首,只是赂有异文而已。碧云寺、香山寺都在香山,而4首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同时收录,说明这些诗写于同一时期。冯惟敏的诗集大都以体分类、以年代编次,而《石门集》中《碧云寺二首》编排在“五律”的最后,也说明《碧云寺二首》、《香山寺二首》皆作于作者晚年。从“寻思往岁诗”来看,冯惟敏在此之前曾到过香山寺,并有诗作。但诸集中未有提及香山寺者,“往岁诗”可能亡佚。冯惟讷《发涞水后寄别家兄》序云:“壬戍仲夏,家兄海浮解褐补涞水令”。壬戌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此年冯惟敏在会试失利至谒选待官的空隙游览京师各处名胜,应极有可能。依此推算,“于今祗八年”,则此二诗的写作当在隆庆四年(1570),惟敏时任保定通判,保定离京师近在咫尺,此年到京访香山寺也是意料中事。 (2)、临朐人王居易在万历年问编纂的《东镇沂山志》中载录了冯惟敏诗两首,其一为《御祀东镇》,落款为“邑人冯惟敏,时举人”: 重华巡狩四时游,十二山川十二州。敕使御香分道出,我皇端拱事玄修。 另一首题为《雨馀游沂山闻莺》,落款为“前人”:好雨初收百卉青,马蹄泛泛扑沙汀。空山一个黄鹂语,胜向烟花闹处听。 后者落款“前人”,即指与前诗同出一人之手,可知两诗均作于作者出仕以前的隐居期间。 (3)、冯氏家藏本《冯氏世录》的“诗稿”部分中收惟敏诗12首,其中有2首亦为他本所无: 忽讶三年别,还愁万里行。风云看后进,山水迟前旌。吉语无传示,乡书有姓名。老怀惟汝辈,慎勿替家声。 (《晓达岳州始知子履应举》)相看官舍接郊畿,终岁奔驰见面稀。原上鹊鸰多急难,枳中鸾凤有光辉。汝酬明主还飞写,我惜馀春便拂衣。旅宿挑灯聊共语,夜来乡梦绕岩扉。(《灞上示舍侄子履》) 除上述6首之外,创修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嘉靖青州府志》卷6《地理志》之“云门山大云寺翠微亭”还有“知县冯惟敏诗(同友人赋)”2首,其实就是见于上述三个集子的《同罗山父登云门二首得云字、得门字》。《康熙临胸县志》卷4之“纪诗赋铭”中有《游冶水》4首,落款为“冯惟敏丁酉科举人保定府通判”: 绿水多幽事,依山乐隐居。闲情便竹馆,薄供爱园蔬。草木含元化,池塘没太虚。悠然尘事远,梦亦到华胥。 对立长松百尺,旋栽新竹千竿。山月一钩初上,溪风半夜犹寒。 岩际烟花低户,溪边溟色入楼。好月故侵书幌,清宵不下帘钩。 野人掩蓬枢,日晏枉嘉客。斗室隘周旋,临流坐卷石。山气媚返景,潭光静虚碧。呼酒时不来,冥冥烟水隔。 其中第一首与《秋日小园杂兴》之四(见《海浮山堂诗稿》卷3)的字句大致相同: 凿井学安王,为山似隐居。闲情便水馆,薄禄爱园蔬。草木含元化,池塘浸太虚。悠然尘事远,梦亦到华胥。 二者其实是同一首诗。而第二、三首都是六绝,其实正是《斋居夏夜》七首之一、之三(见《诗稿》卷5)。第四首是《沈氏伯仲过访山居》之一(见《诗稿》卷1)。 这样,除去有异文的几首外,《帝京景物略》中的《香山寺》两首不见于各集,加上《东镇沂山志》中的两首、《冯氏世录》中有两首、《直隶易州志》中的一首《仙台》诗,共7首不见于三个诗集,所以冯惟敏诗的总数应是457首。当然,书囊无底,或仍有遗漏,尚待日后新的发现。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